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國民黨主席鄭麗文今(1)日正式就任,前一日媒體報導她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講出「普丁非獨裁者,他是民主選出來的領袖」,立刻引起熱議。資深媒體人何啟聖今天上午於臉書連續發表兩篇深度評論文章,從政治制度與媒體倫理雙重角度進行剖析,不僅探討了「獨裁」的模糊邊界,更直指台灣民主潛藏的「程序民主、實質威權」危機。
針對「普丁不是獨裁者」的言論,何啟聖在第一篇評論《權力的模糊邊界:從普丁到賴清德的治理敘事》中,呼籲社會不應僅將「獨裁」視為道德標籤,而需回歸政治學,及歷史、社會與制度脈絡來討論。
何啟聖指出,「民選」不等於「民主」,關鍵在於權力是否受到制衡、公民是否能自由表達。他承認從制度面看,當反對派入獄、媒體被收編,普丁確實具備獨裁特徵。然而,若放入俄羅斯歷史來看,普丁更像是動盪時代的「強人調節者」,許多俄國人將其視為恢復秩序與國家榮耀的「救贖」,獨裁成為一種被默許的「社會契約」。
何啟聖隨後將焦點轉向台灣,他質疑當一個政黨壟斷資源、主導媒體敘事、動輒以「國安」、「防假訊息」為由限縮異議時,即便仍有選舉,這樣的權力結構與威權有多遠?
何啟聖進一步提到,當執政者以「多數」之名壓制「少數」的聲音,當司法與監察成為政治工具,輿論則被貼上「親中」、「假訊息」的標籤而遭封殺,那麼台灣的民主,也可能走向「程序民主、實質威權」的危險邊緣。
何啟聖特別批判,當社會習慣「扣人紅帽子」、發動政治清算,以「民主」為名發動罷免、羞辱異議者時,那種心態本身就是一種獨裁。他認為,今日台灣某些政治勢力以「防假訊息」或「反滲透」為名壓制不同意見,與美國1950年代發生過的悲劇,參議員麥卡錫以「反共」為名展開清算運動,逼迫無數知識分子與公民噤聲,並無太大差別,「那是一場披著愛國與正義外衣的恐懼政治。」
「真正的獨裁,往往不是由一個強人製造,而是群眾在正義名義下的集體暴力。」何啟聖強調,民主最大的危機,不是有一個普丁,而是人人都以為自己不是普丁。
在第二篇評論《被預設的立場──從德國之聲訪談看西方媒體的傲慢與侷限》中,何啟聖將矛頭指向了採訪者本身。何啟聖認為,《德國之聲》記者在以帶有道德判斷的語氣問出「普丁是不是獨裁者?」時,並非在進行對等的思想對話,而是在進行一場立場審問;這種二元式的提問,看似直接,實際上卻反映了西方媒體訓練的知識單一化與道德優越感。
何啟聖特別點出,更值得關注的是記者關於「台灣國防預算」的提問,即「美國希望台灣把國防預算提高到GDP的5%,你為什麼不支持?」。他指出,這個問題表面談國防支出,實際上卻是政治導向的暗示,彷彿不調高到5%,就代表不愛國、不保台,這種「預設立場」的提問方式,本身就違反了新聞專業的中立原則。
他批評,這種深層的傲慢,是把美國的安全觀、軍售政策與防衛預算標準視為唯一的正解,提問方式將台灣放在美國戰略的附庸位置,而非一個有判斷力與戰略思維的主體。
何啟聖總結,新聞的使命應該是理解,而非審判;當媒體把訪問變成忠誠測驗,新聞自由就淪為意識形態的武器;西方媒體若仍停留在「價值輸出」而非「文化對話」的階段,那麼它所謂的自由,不過是另一種道德殖民。他強調,新聞自由不是讓記者有權去審問他人,而是讓世界有被理解的權利;而最危險的獨裁,往往誕生在那些自以為「最民主」的提問裡。
照片來源:截圖自《德國之聲》網站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國民黨全代會完成交棒 朱立倫以48年黨員為榮、強調只有團結一條路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