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外交退場 能源權力登場 COP30的啟示

發表日期:2025 / 11 / 12

今年在巴西舉行的第 30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冷清。美國總統川普、印度總理莫迪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皆未現身,讓這場宣示全球合作的峰會,變得更像是一場象徵性的會議。川普政府不僅拒絕派高層代表,還宣稱氣候變遷是世界上最大的騙局,他不但重新開放石油開採、撤銷風能與太陽能補貼,並以懲罰性關稅逼迫盟國購買美國的石油與天然氣。

表面上,這是意識形態的對抗;但更深層地,它揭示了一場結構性的權力位移。再生能源已不只是減碳工具,而是新的地緣經濟戰場。美國的退席,不只是政治表態,更是對產業失去主導權的無聲承認。

三十年前,美國是綠能科技的搖籃。矽谷的太陽能實驗室、麻省理工的氫能研究、加州的風電示範區,曾代表全球創新的未來。如今,全球超過八成的太陽能模組、七成電動車與六成風力渦輪機,皆來自中國大陸。中國大陸透過長期補貼、產業整合與大規模的技術與市場壟斷,將再生能源從環保投資轉化為經濟與戰略武器。這次的 COP30由副總理丁薛祥出席,習近平選擇不現身,反倒展現了另一層自信,中國大陸的談判籌碼不在會場上,而在供應鏈裡。

美國在再生能源的研發領域仍然具備高度創新力,但在製造與成本上卻節節敗退。光電模組成本高於中國約三成、鋰電池高出約四成,風力發電的機組核心零件仰賴亞洲供應。雖然美國拜登政府曾經一度試圖以《通膨削減法案》(IRA)來扭轉頹勢,補貼企業回流,但產能與市場早被亞洲鎖定,美國能做的,只剩下用提高關稅延緩失血。從氣候承諾的退縮到產業鏈的移轉,美國的缺席,象徵一個曾主導全球能源秩序的國家,正在被新秩序失去領頭羊的位置。

氣候政治的焦點已從誰應該減碳,轉為誰能定義能源的未來。中國正在對外輸出乾淨能源技術與標準,歐洲雖然力推綠色轉型,但卻受制於高成本與內部分歧,發展速度放緩;全球的氣候談判,正從原先的道德倡議,轉向技術與產業實力的競爭。

而在這場權力重組之中,台灣的角色尤其微妙。台灣在高科技製造擁有全球地位,卻在能源結構上仍深陷進口依賴。再生能源占比偏低,離岸風電與太陽能計畫屢遇瓶頸,儲能技術與電網韌性尚未成形。許多綠電業者倚賴躉購電價與補貼維生,產業鏈以進口為主。當全球的能源秩序從燃料轉向技術,若台灣無法在新能源、儲能與碳管理領域建立自主能力,現有的產業優勢終將被稀釋。

產業原本就是逐水草而居。當台積電能在亞利桑那、熊本或德勒斯登設廠,若台灣再出現能源不足、不穩與政策不確定性,終究可能會讓更多企業選擇離開。要讓綠電成為競爭力的一部分,政府不能再只靠購電保證與目標數字,而必須從制度、技術與投資環境上全面整合。從材料回收、儲能研發到在地產業培育,能源政策必須與產業政策一體思考。

COP30的冷清,不只是氣候外交的退潮,更在隱隱發動一場產業實力的檢驗。未來的氣候談判,已不是誰更理想,而是誰能掌握關鍵技術、生產、輸出與定義成本。台灣若想在這張全球綠能牌桌上留席,就必須以能源自主為核心戰略,讓再生能源不只是環保口號,而是國家競爭力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