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76歲的林先生,五個月前發現右腳大拇趾出現一小塊深黑色痕跡,由於先前剛發生兩次意外,只以為是撞傷後的「瘀青」,便不以為意,沒想到一個月前黑色痕跡竟然擴大,至診所求診也以為是瘀血未散,還好女兒夠警覺,力勸父親到大醫院尋求第二意見,經皮膚鏡、皮膚切片病理檢查,這才發現其實是肢端黑色素瘤,截肢保命。
收治病人的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醫師廖澤源表示,皮膚癌指的是由皮膚細胞異常增生所引發的惡性腫瘤。根據其來源細胞的不同,有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以及黑色素瘤等類型。而衛福部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皮膚癌每年新增約2000例,已列入十大癌症之一,發生率逐漸上升。
肢端黑色素瘤屬於黑色素瘤的一種臨床分型。廖澤源表示,其發生原因與基因相關,發生位置主要在手、腳等四肢末端的位置,初期可能不會疼痛,容易被誤認為受壓迫或撞擊所致的瘀血而輕忽。
以林先生為例,便需透過廣泛切除病灶阻斷腫瘤生長以避免轉移,在確診之後,馬上被轉介至整形外科進行截肢評估,幸運的是,術後恢復良好。
廖澤源指出,皮膚癌當中,以基底細胞癌最為常見,好發於臉部、耳朵、脖子等陽光易曝曬處,生長緩慢、轉移風險低,但可能會局部侵犯組織;鱗狀細胞癌次之,具一定轉移風險;而黑色素瘤雖然相對少見,卻可發生於全身任何部位,且可能迅速轉移至淋巴、肺部、肝臟及大腦等各個器官。
廖澤源說,肢端黑色素瘤以手術切除為首選,醫師會評估需要截肢的範圍,目的在於根除病灶、避免遠端轉移,爭取存活機會,部分病人術後則會由醫師評估,進行免疫或標靶治療,清除可能殘存的癌細胞。
醫師提醒民眾,一旦皮膚出現形狀不對稱黑色斑塊、顏色不均、邊界不規則、最大直徑超過6mm、潰爛不癒、容易出血、會癢會痛等情況,就要小心可能是黑色素瘤。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提高黑色素瘤的存活率。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裕毛屋「生魚片醬油」防腐劑超標! 越南「榴槤」也爆上萬公斤違規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