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睡不好對老人家的「大腦修復」最具殺傷力!長庚健康老化研究團隊今(9)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主觀睡眠品質越差者,其血管周圍空間擴散張量影像分析指數越低,顯示腦淋巴系統清除功能下降,且記憶功能越差,恐會加速神經退化過程。研究團隊提醒,高齡者應藉由規律運動與良好睡眠習慣來有幫助腦部代謝功能。
王長庚公益信託是從2019年啟動「健康老化研究計畫」,由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教授方基存主持,結合長庚醫院、長庚大學及台塑醫學事業發展中心的研究資源,建立本土健康人資料庫,針對失能、失智、睡眠等高齡長者問題進行系統性研究。
方基存指出,慢性睡眠問題在高齡長者中極為普遍,約有40%至70%的高齡長者深受其擾;失眠也已被證實與神經認知障礙(如失智症)、憂鬱症、自殺及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
研究團隊此次針對72名、66歲至88歲的健康高齡長者,進行磁振造影(MRI)、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SQI)問卷調查,並進一步與香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李湄珍合作,採用血管周圍空間擴散張量影像分析技術(DTI-ALPS),量化腦淋巴系統的代謝清除功能,並分析其與大腦結構連結與功能連結的關聯,以及兩者的相互作用或關聯程度。
方基存說,分析結果發現,主觀睡眠品質越差者,其血管周圍空間擴散張量影像分析指數愈低,顯示腦淋巴系統清除功能下降,且記憶功能越差。且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僅在睡眠品質良好的高齡長者中,其大腦核心區域的「結構」與「功能」連結之間能夠合作順暢,而在睡不好的高齡長者中,則觀察不到大腦區域間的合作。
大腦中的腦淋巴系統有清掃機制,堪稱「腦內清道夫」!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及老年精神科主任李淑花表示,而清運廢棄物的關鍵時間、作用最為活躍的時間,就在深度睡眠期間,因此當睡眠受到干擾,清除功能便會下降,毒素積累,恐加速神經退化過程。一般人相信都曾有睡不好的隔天「腦筋不靈活」的感覺。
72歲陳女士就是一例,失眠快一年,晚上很難入睡,即使睡著,也會在半夜醒來兩三次,有時怎樣也睡不回去,白天常打瞌睡,很累、沒精神,近半年來更出現記憶力變差,重複問一樣問題的變化,確診為「睡眠障礙合併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所幸,在醫師協助建立良好睡眠習慣下,三個月後,睡眠情況好轉,記憶力變好、重複提問的情形也減少,經半年追蹤,認知功能測驗分數進步。
李淑花強調,這顯示睡眠和記憶力的確有很密切的關聯,特別是對高齡者來說,改善睡眠品質,不僅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亦可能有助於減緩記憶力與認知功能的退化。
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針傷科及台灣睡眠醫學會醫師劉耕豪建議,提升腦淋巴功能可從日常作息維持良好睡眠做起,包括:營造舒適睡眠環境、固定作息時間、避免睡前攝取刺激性飲品、減少螢幕使用等,若能落實健康睡眠行為,將有助腦淋巴系統維持清理與修復功能,進而保護認知與記憶能力。另外,有文獻指出,適當補充Omega-3脂肪酸、規律運動與良好睡眠習慣皆可能有助於腦部代謝功能。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