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明明花了上萬元健檢,胃鏡、腸鏡結果都沒異常,怎麼還是每天脹氣、頭暈、好累?面對這些「查不出病因」的慢性不適,有可能是默默對日常食物「過敏」,引發的體內長期發炎反應。美兆健檢診所醫師林美秀本身就是一例,總是頭暈不適,一直以為是低血壓導致,直到進一步檢測才發現原來是對「雞蛋」過敏。
根據國內統計,臨床最常碰到的慢性食物致敏前三名包含:「牛奶、雞蛋、小麥」,但是極為常見、方便取得,且普遍大眾常吃的食物。
林美秀說,慢性食物致敏是一種低度但持續性的免疫反應,與急性過敏,例如吃蝦呼吸困難、吃堅果起蕁麻疹不同,不會立刻讓人休克,但會不知不覺累積發炎物質,引發各種難以歸類的症狀,讓人「沒病卻一直不舒服」。
林美秀強調,更重要的是,這些發炎反應也會慢慢傷害血管健康,成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癌症的潛在因子。臨床就有不少民眾看起來不胖、不菸不酒,但血管卻提早硬化,往往就是慢性發炎在作祟,而致敏食物可能就是其中一個關鍵。
不過,林美秀指出,慢性致敏不該是飲食禁錮,而是聰明選擇,她就曾建議牛奶過敏的個案週一到週五上班時不要碰牛奶,但週末輕鬆時想喝杯拿鐵就比較沒問題。而對雞蛋過敏的她,平日是完全不碰,但假日偶爾還是會吃炒飯。
林美秀建議,民眾可透過慢性過敏原檢測,找出導致發炎的潛在食物來源,並進行飲食調整;而除了檢測之外,還有一個實用又容易執行的好方法「過敏日記」,當身體突發不適,如頭暈、疲倦、腸胃不順等,可回顧過去24小時在「食衣住行」上的變化,並記錄下來。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le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