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美國國防部預計於八月提出川普總統第二任期的《國防戰略報告》(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其中最關鍵的議題無疑是如何定位中國。
被指派撰寫《國防戰略報告》的國防部次長柯伯吉(Elbridge A. Colby)明確將重心鎖定在「遏制中國崛起」上,而非繼續分散資源應對俄羅斯、伊朗或國際恐怖主義。柯伯吉在今年3月的參院提名聽證會中直言:「我們的軍隊無法同時對抗四個對手」,美國不願同時開啟四線戰爭,將把有限戰力集中在對付中國。
柯伯吉坦言,儘管保衛台灣未必屬於美國的「生存利益」,但在與中國對峙的棋盤上,台灣仍具戰略價值。為此,他多次強調,台灣應大幅增加自身的國防預算與防衛能力,不僅是為了自保,更是為美國及其盟友爭取部署與因應的時間。
這意味著什麼?很清楚,在美國的戰略大局中,台灣不是戰略中心,而是戰略槓桿,是可使用、可替換的「耗材」。耗材的意義,在於戰時用來延緩敵軍攻勢、消耗敵人資源,以爭取真正主力的整備時間。從川普政府角度看,台灣就是用來阻擋中國的「擋箭牌」——耐打、撐得久、消耗得起,就是「好耗材」;反之,撐不住、擋不了,也就只能被棄之不用。
因此,美國對台的策略正日益走向雙面操作:在軍事層面不僅不撤,甚至有可能擴大在台的軍事人數;但在政治層面,卻始終拒絕給出「出兵護台」的保證。這種「支持但不承諾」的曖昧政策,說白了,就是要讓台灣去當第一線火線上的犧牲品,而美國則保有隨時抽身的自由。
華府真正對台灣的期待,並非要守住台灣,而是要台灣「守得住中國」,延遲中國攻勢,拖住解放軍。為了扮演這個角色,台灣就得加碼投入軍費。近日立法院朝野共同通過特別條例,編列1500億元特別預算,用於「強化國土防衛能量」,就是對美方壓力的回應。未來幾年,台灣國防開支還會再增加。美軍退將與智庫建議,台灣應在2028年前將國防支出提升至GDP的5%。這樣的「高規格軍備」,是耗材的品質要求,因為只有耐用、夠硬、夠持久的耗材,才有戰略價值。
今天的烏克蘭就是台灣未來的鏡子。自2022年戰爭爆發以來,烏克蘭為西方擋下俄羅斯,用無數血肉與生命換來了西方的軍援與口頭承諾,但至今仍無明確安全保障。如今俄軍再度反攻、歐洲支援趨緩、民心動搖,烏克蘭早已傷痕累累。而美國與歐洲則各懷盤算,將烏克蘭當作遏制俄羅斯的耗材,他們的支援,只是希望烏克蘭能夠繼耗下去。
可悲的是,如今台灣的藍綠高層,似乎不是看不懂這套「耗材戰略」,就是選擇視而不見,甘願扮演美國在印太戰略中的工具角色,放棄了自身追求兩岸和平的主動權與發言權,演出一齣名為《耗材台灣》(Expendable Taiwan)的悲劇。
台灣若無法正視自身被「工具化」的現實,就只能重演烏克蘭的命運。衷心期盼台灣朝野菁英,早日清醒。台灣真正的生存之道,不是做一件耐打的耗材,而是做一個有主體性、有智慧、能化解兩岸敵對的和平締造者。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