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一名48歲餐飲業女子「小莉」,因相信網路「女性健康公益基金」補助,在詐騙集團層層設局下,交出4個銀行帳戶的提款卡及密碼。結果不僅沒拿到補助金,帳戶還被詐騙集團用來詐騙14名被害人,總金額達50多萬元。
根據判決書內容,詐騙集團以「陽」、「鄭」、「董」等女性假名,透過LINE對「小莉」實施一連串詐騙。去年6月18日,詐騙集團先寄送護手霜等小禮物,建立可信度。5天後的6月23日,再以「女性健康公益基金」為餌,謊稱已申請到6萬元補助,並以「帳號填錯」、「金管會調查」等理由,要求寄出提款卡「認證」。
詐騙集團的手法非常縝密,不僅偽造「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文件,還以甜言蜜語攻勢,稱小莉「寶貝」、「運氢真好」,甚至佯裝自己也遭調查,以降低被害人戒心。從送禮、偽造文件到情感操控,連環套降低一般人警覺性。
法院審理時,從雙方對話、LINE記錄顯示「小莉」多次詢問「何時能拿回卡片」,顯見她期待返還。此外,在帳戶遭警示後,詐騙集團又騙她寄出1萬2300元現金,可見她深陷騙局。
檢方依「幫助詐欺」、「幫助洗錢」罪起訴小莉。然而,彰化地院審理後認為,小莉也是受害者。法官指出,現今詐欺集團手法日新月異,不斷翻新,縱然學校、政府、金融機構廣為宣導,民眾受騙案件仍層出不窮。
法院審理認為,雖然14名被害人的被騙款項流入「小莉」帳戶,但無證據顯示她知情或獲利。考慮到小莉已48歲,從事餐飲業,且有多次詢問歸還提款卡的紀錄,顯示她也是受害者。因此,一審判決小莉無罪。
這起案件再次提醒民眾,面對網路上各種名目的補助或優惠,務必提高警覺,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的說詞,更不要交出銀行帳戶、提款卡等重要個人資訊。同時,也凸顯了現代詐騙手法的複雜性,即使是成年人也可能輕易落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