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哲偉/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台灣時間7月14日上午,比特幣價格一舉衝破12萬美元,再度改寫歷史新高紀錄。從一種去中心化的實驗性貨幣,蛻變為全球關注的主流資產,比特幣的驚人漲勢不僅震撼華爾街,更對各國金融制度提出嚴峻挑戰。對台灣而言,這波數位資產熱潮帶來的,不只是投資話題,更是一場關於未來金融主權、監理制度與科技競爭力的省思。
首先,比特幣的飆升背後,反映的是全球資金對法定貨幣的不安。當美國陷入赤字高漲、利率政策搖擺不定之際,市場正尋找能夠抗通膨、跨主權、不可篡改的新型「價值儲存工具」。比特幣,因其去中心化與總量有限的特性,自然被視為「數位黃金」,吸引大量避險資金湧入。這不僅是資產的重組,也是信任的重新分配。
然而,在全球資金蜂擁進入加密貨幣市場的此刻,台灣金融體系卻仍處於邊緣觀望的姿態。金管會與央行多次表態對比特幣「不認可、不納管」,僅強調防詐與洗錢風險,卻始終未能提出一套積極引導或創新沙盒機制。當全球主要市場(如美國的現貨ETF上市、新加坡的數位資產牌照制度)已開始規範化與制度化時,台灣的「空白地帶」反而讓優質業者選擇出走,讓詐騙集團有機可乘。
這種消極防守式的監管策略,不僅限縮了台灣金融科技的發展空間,也讓我們在國際金融布局中失去競爭力。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0個國家的主權基金或退休基金,納入一定比例的比特幣與以太幣資產。而台灣的法人與退休基金,仍無法合法接觸這類產品,只能眼看資本利得從身邊流過,毫無參與機會。
更值得警惕的是,台灣的下一代年輕人,正大量接觸DeFi(去中心化金融)、NFT(非同質化代幣)與Web3應用。這些早已超越傳統股票或基金的投資工具,若監管當局不儘早建立教育與引導體系,民眾只能在資訊落差中「用腳投票」,信任網路多過信任政府。
那麼台灣該如何應對這波比特幣狂潮?首先,監理思維應從「禁止」轉為「引導」,建立清楚的分類與審查制度,例如區分「交易所」、「錢包服務商」、「DeFi平台」的責任與合規標準。其次,可借鏡新加坡設立「數位資產沙盒」,讓國內金融機構與新創團隊可在合規框架下試行創新。
同時,也應推動全民金融教育的數位轉型,讓民眾理解風險與機會,不再只是靠YouTube投資達人或網紅傳播資訊。比特幣的價值漲跌或許難以預測,但知識與制度的建設,才是國家長期競爭力的根本。
比特幣突破12萬美元,對世界是震撼,但對台灣,應該是一記警鐘。我們不能永遠只是圍觀者,而應成為規則的參與者、創新的實踐者。當世界進入數位金融的加速時代,台灣該決定,是要勇敢搭上列車,還是繼續停在月台旁,看機會呼嘯而過。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