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潟湖到漁港,踏查數千公里海岸線,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教授張懿與研究團隊,多年來持續投入海洋保護區實地調查與管理計畫修訂工作,致力推動從社區出發、以數據為本的保育治理。其研究不僅成功建立「活化石」臺灣三棘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族群量基線,也成功協助多處保護區轉型升級,榮獲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肯定。
三棘鱟是台灣常見的大型底棲節肢動物之一,擁有上億年的生存歷史,被譽為海洋生物界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生態功能與文化意義。過去因研究資料不足,影響相關保育政策的制定。張懿指出,自2021年起,團隊深入金門、澎湖與台灣本島等地,運用標誌放流與再捕方式,首度建立台灣周邊地區三棘鱟的成鱟與稚鱟族群量評估,整合七年資料,初步估算約有4.6萬隻成鱟,是國內首見具代表性的鱟類族群資料。
研究也首次從遺傳角度分析三棘鱟的基因多樣性與族群結構。張懿說明,分析顯示澎湖、金門、台灣三地族群間並無顯著遺傳分化,具良好基因流動性,未來可視為單一族群進行整體管理。他進一步建議,放流復育工作應採在地原種繁殖,以維持族群遺傳獨立性與多樣性。
圖說:張懿團隊深入金門、澎湖與台灣本島等地,建立台灣周邊地區三棘鱟族群量評估。(圖片來源:中山大學提供)
張懿指出,金門原本設立的古寧頭鱟保護區範圍內的稚鱟數量,遠低於未被保護的浯江溪口,因此建議重新規劃新的保護區或修訂現有界線與捕撈規範;此項研究近期發表於國際期刊Regional Studies in Marine Science,更新10多來臺灣三棘鱟的研究概況,是未來IUCN物種存續小組定期評估三棘鱟生存狀態的參考依據。
中山大學指出,張懿的研究橫跨科學調查、制度改革與社區溝通三大領域,為台灣海洋保育與治理帶來實質改變。此次獲獎不僅是對學術成就的肯定,更象徵海洋保育從「實驗室走進社會」的典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