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雄,每一顆不夠「完美」的蔬果,正因善意的串聯而獲得新生。高雄市農業局攜手鳳山區農會、高雄果菜運銷公司與多個慈善團體,在高雄與鳳山果菜批發市場正式設立「蔬果惜食專區」,透過攤商自主捐贈外觀不佳但品質無虞的蔬果,由慈善團體負責分類、整理與配送,將原本可能遭棄的農產品送往社會需要的角落,創造出食物循環與公益互助的雙贏模式。
↑圖說:高雄慈善團體聯合總會在鳳山果菜市場收貨滿滿愛心,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副局長高鎮遠(左一)、鳳山區農會總幹事潘建仲(左二)與愛心攤商合影。(圖片來源: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農業局指出,台灣果菜批發市場每日有不少蔬果因為外觀不符消費標準、運送時輕微損傷或供過於求而無法販售,即便營養與風味無虞,卻往往面臨被丟棄命運。為減少食物浪費、提升資源使用效益,高市府自今年5月起,在兩大果菜市場推動「蔬果惜食專區」試辦計畫,短短兩個月內已累積捐贈蔬果達2,800公斤,成果令人振奮。
↑圖說:鳳山果菜市場攤商載運蔬果至蔬果惜食專區捐贈。(圖片來源: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鳳山區農會總幹事潘建仲表示,市場與慈善團體的長年合作,如今在市府主導下更具組織與規模,不僅有助於減少市場垃圾量,也讓攤商在做生意之餘,有機會「做公益」。他指出,每一份被珍惜的蔬果,都是對農民努力的最大尊重。
新加入的高雄市慈善團體聯合總會也全力響應。理事長陳神發代表阿福食物銀行表示,這次參與感受到市場攤商的熱情與善意,許多店家不僅主動捐贈,更親自送貨至專區。像是一位騎著機車送來滿箱香蕉的陳姓攤商就表示,雖然這些水果「長得不漂亮」,但味道、營養一點都不打折扣,「丟掉太可惜了,能讓需要的人吃到,心裡很踏實。」
↑圖說:「蔬果惜食專區」即是透過在地資源與社福能量的整合實踐「惜食精神」,不僅減少市場壓力,更在社會最需要的地方發揮價值。(圖片來源: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農業局局長姚志旺指出,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統計,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糧食被浪費,如何減少損耗已是各城市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高雄的「蔬果惜食專區」即是透過在地資源與社福能量的整合實踐「惜食精神」,不僅減少市場壓力,更在社會最需要的地方發揮價值。他強調,未來將視成效評估,逐步擴展到其他果菜批發市場,讓更多農產品不被浪費,也讓更多人感受到城市的溫度。
在高雄,果菜市場不只是買賣交易的場所,更成為善意循環的起點。當一顆不完美的蔬果,透過一雙雙願意分享的手,抵達需要它的家庭,也讓惜食這件事成為連結社會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