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蝴蝶/公共行政碩士、時事評論人
近年來政府稅收屢屢「超徵」,引發社會各界對財政部預測準確性的質疑,也讓稅收「超徵」成為特定政黨政治攻防(大罷免)的焦點。執政黨與在野黨針對超徵稅收的用途各有主張。不過,如何在政治角力中提出一套既能滿足民意又符合財政規劃的策略,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首先,我們需要釐清稅收「超徵」的定義。
所謂「超徵」,是指政府實際稅收高於原先預估的金額。這反映出財政部在經濟成長、企業獲利等因素的判斷上出現偏差;但也顯示經濟表現可能優於預期。
是以,超徵稅收的問題在於,應如何妥善運用,既能回饋民眾,又不損害國家長遠的財政穩定。
對此,執政黨主張透過超徵稅收進行特定用途,例如撥補台電虧損或進行公共建設,以改善民生基礎設施。反觀,在野黨則認為應將超徵稅收直接還給人民,例如以普發現金的方式,讓民眾感受到政府的回饋。
持平而言,兩者各有道理,但也各有盲點。
前者可能忽略了民眾對直接受惠的期待,後者則可能導致短期消費效益高於長期投資效益。
因此,提出一套平衡策略至關重要。以下是綜合性的具體建議:
一、建立透明機制,明確用途分配
政府應設立專門委員會,公開討論超徵稅收的使用方向,並邀請各界代表參與。這能提高政策透明度,減少民眾對資金流向的疑慮。
二、部分普發現金,回饋民眾
考量到民意需求,可將部分超徵稅收以現金形式回饋民眾,但金額需控制在合理範圍內,以免造成財政負擔。
三、合理公平的發超徵紅利
師法美國,以前年度有納稅的家庭為單位,作為發紅利金的單位,而不是全民普發。
四、投資基礎建設與償還國債
剩餘資金可用於提升公共建設品質,例如交通、能源等領域,同時也應適度用於償還國債,以減輕未來財政壓力。
五、加強稅收預測能力
財政部需提升稅收預估模型的精準度,避免連年超徵現象。透過引入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可提高預測準確性。
六、教育民眾,改變稅收觀念
政府應透過宣導,讓民眾理解稅收用途及其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減少「超徵即浪費」的刻板印象。
最後,稅收超徵問題不僅是財政議題,更是政治與社會信任的考驗。
在解決這一問題時,政府需展現誠意與智慧,不僅要回應民意,更要顧及國家長遠利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化解爭議,讓稅收成為全民共享的資源,而非政黨角力的工具。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藍蝴蝶專欄】賴清德與黃偉哲的台南災後「作秀之旅」:拍照、吃鴨、講幹話 災民怒退黨
【藍蝴蝶專欄】民進黨的保台劇本:從禮遇到戒嚴 台灣人民能否拒絕被推上戰場?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