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

【鄧哲偉專欄】美國若對台課徵32%對等關稅 衝擊將是全方位災難

發表日期:2025 / 07 / 22
【鄧哲偉專欄】美國若對台課徵32%對等關稅 衝擊將是全方位災難

鄧哲偉/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成為其最新經貿主張的核心。根據其團隊草擬的構想對其他「貿易順差國」一律祭出25%以上的懲罰性關稅,目前傳出台灣將被納入課徵32%關稅的名單,消息一出震撼政商兩界。倘若成真,台灣勢將首當其衝,不啻是一場跨產業、跨區域的經濟浩劫。

出口產業:價格優勢全面崩解

台灣對美出口結構高度集中,光是資通訊產品、半導體、電子零組件與機械設備就占超過七成。這些產品雖技術含量高,但競爭對手強敵環伺。一旦32%重稅生效,價格優勢將瞬間瓦解。

舉例來說,一台出廠價800美元的筆電,課徵32%關稅後,美國進口商須額外支付256美元,遠高於韓國類似產品僅需繳交200美元(25%關稅)。這樣的價格差距,幾乎等同宣布「放棄台灣貨源」,改向韓國、日本或越南採購。對高度仰賴美國市場的台灣品牌與OEM業者而言,這將是生死交關的轉捩點。

FTA缺席:制度性劣勢加劇邊緣化

韓國自2007年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KORUS FTA),享有多數產品關稅優惠甚至零關稅。日本則在美日雙邊協議框架下,獲得相對較低的稅率與稅目豁免。

反觀台灣,不僅未與美國簽署FTA,甚至連基本的貿易協定都因政治因素卡關。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雖於2023年簽署首階段協議,但內容侷限於程序性規範與貿易便捷化,無法真正為產業建立稅率屏障。當制度落後於人,企業再有競爭力也難敵稅務鉗壓。

匯率與稅負雙殺:中小企業最先倒下

2025年迄今,新台幣兌美元已升值超過12%,使出口產品本已處於價格劣勢。若再加上32%關稅,等於對美出口商品成本上升四成以上。企業陷入「漲價會失單、不漲會虧錢」的進退兩難局面。特別是仰賴單一市場的傳統製造業、中小企業,將難以支撐。

根據經濟部統計,全台製造業約有92%為中小企業,出口能力原本就不及大廠,現今關稅與升值的雙重夾擊,可能引發規模裁員、企業歇業,導致地方產業鏈斷裂。

產業空洞化:台廠可能加速出走

長期來看,這樣的貿易環境將加劇「去台化」風險。若美國堅持高關稅政策,台灣企業將被迫將生產基地外移至已簽FTA的國家,例如越南、馬來西亞或墨西哥,以透過「原產地認定」規避重稅。這不僅造成國內就業流失,更可能影響內需消費、產業研發與整體投資信心。

更諷刺的是,台積電等台廠正為配合美國半導體戰略積極赴美設廠,如今卻遭逢重稅反噬,無異於「用膝蓋走完自由貿易的路,卻被關稅反鎖門外」。

經濟下行風險:社會穩定也受威脅

出口下降將直接拖累GDP表現,也將衝擊就業與社會穩定。尤其是中南部傳統工業區,若發生大量廠商縮編、關廠,將牽動家庭生計、地區消費信心與房地產市場。

財政部估算,若對美出口下滑20%,全年GDP恐少成長0.7至1個百分點。若無法迅速補位,台灣極可能陷入「低成長+高成本」的滯脹局面。

這場關稅危機,不只是貿易數字的變化,更是對台灣整體經貿體質的一次嚴酷考驗。我們不能只是寄望盟友的同情或例外,而要以制度、策略與市場實力自救。這不是唱衰台灣,而是警示風暴將至。政府應該立即動起來,企業也必須備戰。面對可能落下的經濟核彈,決策若再猶豫,後果恐怕難以承受。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鄧哲偉專欄】比特幣創新高 對台灣金融的省思

【鄧哲偉專欄】川普關稅、中國讓利:世界進入雙軌經貿秩序?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