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嘉找蛙生態營》 讓學員在自然中成為小小行動家

發表日期:2025 / 07 / 22

在雨中靜聽蛙鳴、觀察濕地生態,孩子們在自然中學習與感動。為響應嘉義建城320+1系列活動,嘉義市立博物館於7月19日至20日舉辦《來嘉找蛙生態營》,吸引來自全國各地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生參加。兩天一夜的活動從教室延伸至戶外,從理論走進真實自然,讓學員在實地探索與互動中理解環境保育的意義,也在潛移默化中萌生守護生態的行動意識。

↑圖說:《來嘉找蛙生態營》,吸引全國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踴躍參與(圖片來源:嘉義市文化局提供)

此次生態營聚焦嘉義在地的特有物種──諸羅樹蛙,結合生態教育、手作體驗與夜間實察,設計出一系列貼近自然且富有啟發性的課程。雖然受到颱風攪局,原訂戶外課程部分臨時調整為室內進行,但不減學員學習熱情。在細雨紛飛的夜晚,學員們依然於嘉義大學蘭潭校區展開夜觀行程,頭戴手電、靜聽蛙鳴,在濕潤林地間搜尋青蛙蹤跡,首次體驗雨中「與蛙對話」的悸動與驚喜。對多數孩子而言,這樣的經歷彌足珍貴,也將成為生命中難忘的自然記憶。

嘉義市長黃敏惠表示,《來嘉找蛙生態營》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串聯博物館教學資源與實地觀察場域,讓孩子們不僅學習自然知識,更在過程中培養對家鄉的認同與對環境的責任感。她強調,在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已成全球共識的今日,讓孩子從小建立環境意識,將為嘉義打造綠色宜居城市打下關鍵基礎。

↑圖說:透過兩天一夜的生態探索與環境教育課程,引領學員走入自然、認識嘉義特有的諸羅樹蛙與在地濕地生態系統。(圖片來源:嘉義市文化局提供)

活動中,原規劃前往北香湖與嘉義公園進行戶外教學,因風災封園被迫轉為室內課程。文化局指出,這場突如其來的天氣變數,反倒成為最具體的自然教材。孩子們親身感受自然環境的變動與脆弱,進而反思人與自然的依存關係。這也讓課程從知識學習延伸至價值理解,深化了「共存與保育」的核心理念。

兩天課程尾聲,孩子們分組上台發表學習心得,從棲地模擬、物種觀察到蛙鳴辨識,每位小學員都展現出豐沛的創意與投入的熱情。團隊間的合作與彼此回饋,也正是嘉義市推動環境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讓孩子們在互動中養成行動力,進而影響家庭與社會,成為真正的「小小行動家」。

↑圖說:《來嘉找蛙生態營》在知識與行動中深化對環境共存與保育的理解。(圖片來源:嘉義市文化局提供)

嘉義市政府對每位參與孩子的投入、帶隊講師的專業,以及幕後支援團隊的努力表達誠摯感謝。未來也將持續推出更多元、深入的環境教育活動,讓更多孩子能走進自然、認識環境、愛上這片土地,為嘉義邁向永續共好寫下更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