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委員會推動「領航計畫」打造台灣藍色文化坐標

發表日期:2025 / 07 / 23

由海洋委員會主辦的「海洋文化領航補助計畫培訓研習及交流工作坊」7月23日在高雄展覽館隆重登場,集結來自海內外的文化實踐者與政策推手,不僅展示臺灣在海洋文化推動上的多元成果,更象徵海洋文化將在制度支持與社會參與中全面啟航。
本次活動邀請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奧正史蒞臨致詞,分享日本「北前船」文化如何承載不只是貨物,更傳遞文化與情感。他期盼未來能與臺灣深化海洋文化連結,推動台日之間更緊密的合作交流。
↑圖說: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奧正史所長表示,臺灣跟日本都是被海所環繞的國家,所以無論是臺灣或日本,都跟海洋有非常緊密的關係。(圖片來源:海洋委員會提供)
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則指出,總統賴清德提出的「競逐太空、探索海洋」雙軌政策已為臺灣開展科技與文化並進的新航道,而「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正是落實「探索海洋」的重要實踐。該計畫自113年起獲行政院支持,4年期逐年擴增預算,自首年的2,400萬元提升至第二年的4,800萬元,展現國家層級對海洋文化推動的重視。
管碧玲強調,臺灣的孩子從小應熟悉本土海洋文化,「復振計畫」以「薪傳」、「船藝」、「藝海」三大補助主軸,深入學校、社區與民間,推動海洋文化成為社會的日常風景。她更以原住民族圖騰中蘊藏的海洋智慧為例,點出文化傳承與海洋知識的密不可分,並引用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所言「要跑起來,別用走的」,鼓勵各界積極投入,為台灣鋪設海洋文化之路。
↑圖說:管碧玲主委表示,臺日海洋文化交流展現豐碩成果。(圖片來源:海洋委員會提供)
本次工作坊展現兩年計畫豐碩成果,設計10場海洋文化研習與綜合座談,議題涵蓋傳統航海技藝保存、海岸聚落文化探掘及藝術創新應用。像是成功大學以《王船再現》復刻傳統帆船圖譜、臺東大學推出《船的眼睛》書寫雅美族拼板舟技藝,以及紀錄阿美族fudafudakan航行歷程與淡水、八斗子在地船型的文化記憶。
藝術創作方面,台灣芭蕾舞團帶來融合優席夫《女人魚》、《守護》等畫作的「海洋芭蕾」,為海洋藝術開創全新敘事方式。另有《芳苑,我們的故鄉二部曲》用劇場形式演繹海岸聚落記憶,「潮壤相接」展覽探索人與海的共生關係,「與鯤共遊-台江內海偶戲共創計畫」更讓地方文化與海洋意象融合成舞臺表現,讓觀眾在藝術中感受濤聲與鹽香。
↑圖說:台灣芭蕾舞團表演,背景為藝術家優席夫老師畫作「守護」(圖片來源:海洋委員會提供)
除台日交流外,臺灣與太平洋友邦帛琉也持續深化海洋連結,帛琉「無私分享號」先前已成功航行至臺東與蘭嶼,未來更將攜手展開「大角星號」國際合作航程。
「當文化再次為海洋點燈,臺灣不只航向科技前沿,也將以文化力穩健航行於星辰與浪濤之間。」管碧玲如此說道。她誠摯呼籲社會各界共襄盛舉,將航海技藝、海洋文史與藝術創意轉化為一幅永續且充滿希望的文化新圖景,讓臺灣真正成為「海洋之子」的所在,並以深厚文化力量在世界海圖中畫下屬於自己的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