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訊/記者林秀芬報導] 2025水下文化資產國際研討會於今日(7月25日)圓滿落幕。為促進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政策與國際接軌,並強化學術與實務對話,本次研討會由國家海洋研究院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共同主辦,自7月23日起一連兩日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南館舉行,並於25日安排國際與會者參訪特展。研討會以「保存與永續-人類共同記憶」為主題,適逢《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十週年,意義非凡。來自美國、荷蘭、韓國、日本、西班牙、澳洲等十位國際專家,與我國產官學研代表共同探討保存、調查、管理等議題,展開跨域合作對話。

作為實地延伸體驗,與會外賓於會後參訪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策劃的兩大特展:「烽火船說-水下文化資產特展」與「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分別展出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北館與文化資產園區。展覽融合實體文物、多媒體互動與沉浸式導覽,呈現臺灣在歷史記憶再現、科技應用與公眾教育上的整合成果。

外賓表示,此次展覽突破單一歷史視角,透過沉浸敘事與多媒體手段,成功搭建起跨文化理解的橋梁。戰爭導致的沉船在多國歷史中皆為創傷記憶,臺灣則以開放態度重新詮釋其文化價值,賦予這些遺構新的公共意義。展場中的《海空對決》沉浸式劇場以8分鐘完整敘述1944年臺灣海空戰場,備受外賓讚譽,認為其敘事美學與空間掌握足堪國際典範。另一位文化資產專家亦指出:「展覽展現臺灣在保存與教育之間的細緻平衡,並融合和平思考的展演設計,引導觀眾不只是觀看歷史,更能思索其當代意義,展現極具前瞻性的策展理念。」

《烽火船說》特展主軸聚焦「戰爭與沉船」,橫跨自明清至二戰三百年歷史脈絡,藉由防空洞造景、AR互動劇場與多起沉船實例,包括南方澳、美濃與白沙等地案例,引發外賓與其母國保存經驗之對話,進一步開啟未來合作契機。 而《潛行探索臺灣》特展則以文化與自然交織的視角,探討臺灣在東西洋交會下的風貌與永續實踐,透過「水下時空隧道」、「臺灣海洋考古之旅」等設計,引導觀眾理解水下文化資產的時空脈絡與多元價值。外賓盛讚展區兼具教育性與包容性,有助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建立對水下文化資產的普遍理解。

在東西洋交會下的風貌與永續實踐,透過「水下時空隧道」、「臺灣海洋考古之旅」等設計,引導觀眾理解水下文化資產的時空脈絡與多元價值。外賓盛讚展區兼具教育性與包容性,有助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建立對水下文化資產的普遍理解。

與會學者紛紛表示,此次研討會不僅是知識與經驗的交流,更是人類共同記憶再現的關鍵起點,未來期盼能與臺灣在策展設計、海洋考古、教育推廣與法制合作等多面向展開更緊密合作,讓封藏於海底的歷史記憶,透過人與人的理解與對話 ,再度甦醒於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