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罷而罷的代價:一場被選民拒絕的政治動員

發表日期:2025 / 07 / 28

首波針對24位國民黨立委與高虹安的罷免案以「25比0」全軍未中作收,不僅挫敗罷團與民進黨鋪天蓋地的政治動員,也揭示了台灣社會真實的集體情緒:人民要的,不是鬥爭,是安定。

國民黨發言人李明璇感謝「沉默的大多數」,點出即便是部分民進黨支持者,也選擇讓理性大於顏色,拒絕被意識形態綁架。這場罷免,從高喊「抗中護台」的政治訴求,走向對地方選民實際需求的忽視,最終證明:政治激情無法替代庶民生活。罷免的普遍性與戰線拉得過長,使得行動流於「為罷而罷」,說服力大打折扣。

學者與評論者普遍認為,罷團將所有非綠立委貼上「中共同路人」的標籤,只會進一步推遠淺綠與中間選民,也導致同溫層外圍民眾的反感與疏離。葉元之、傅崑萁等人地方經營深厚,訴諸生活、服務與實際接觸,反倒讓選民在情感上無法與罷團站在一起。

更關鍵的是,民進黨與罷團對網路聲量的迷信,與民意實際落差愈來愈大。當人民面對美國關稅壓力、經濟困局等現實挑戰,選擇用「不投票」或「不同意」來拒絕更多政治動員。罷免制度雖是民主機制的一環,但若成為報復工具、政治動員的藉口,反而將損害民主的本質。

這場罷免的真正訊號,是人民要求回歸理性與平穩的政治環境,而不是無休止的動員與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