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大罷免失利後,導演王小棣改口表示,願向那些「其實有認真做事卻被牽連」的國民黨立委道歉,強調台灣需要健康的在野黨。然而,這番話與她在罷免前夕的激烈發言形成強烈對比,難免令人質疑其言行前後矛盾。
在罷免投票前,王小棣曾登台鼓動選民投下同意罷免票,並以「從大膽島戰役打到今天」、「這場仗一定要讓民主贏」等字眼,將罷免行動與反共歷史、國族認同相綁,甚至質問反對罷免者「愛的是黨還是中國人」,情緒強烈到幾近抹紅。如今選舉失利,她卻表示部分立委其實無辜,應受尊重。
問題是:如果早知道有人值得保留,為何不在投票前就提出?而不是事後才補上一句「我們不該一視同仁」。這樣的補救言論,不但無法修復罷免正當性的破洞,反而更凸顯過去動員的粗暴與欠缺民主反思。說到底,真正讓民主蒙羞的,或許不是罷免的失敗,而是運動領頭者的選擇性覺醒。
《導演王小棣臉書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