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下的外交豪賭 台灣注定吃鱉

發表日期:2025 / 08 / 13

美國總統川普在對中關稅大限前數小時,簽署行政命令,將對中國的貿易戰休兵期再延長90天;中國商務部迅速呼應,暫停大部分報復性關稅。美中高度競爭猶保留談判迴旋空間時,台灣正要吞下單邊壓注的苦果。賴政府全面迎合美國,並高喊「民主同盟」口號,卻在利益分配上屢屢被邊緣化。關稅談判是一面清晰的照妖鏡,賴政府失分除了經濟與談判策略的檢討,外交失據恐怕也是顯而易見的一大敗筆。

賴清德上任以來,對外政策更加倚美抗中、政治先行、經濟其後。問題是,美國並非台灣的慈善家,其對台政策的核心從來不是「保護」台灣。川普上任後更明白昭告世人,要讓美國再度偉大。崛起中的中國當然是川普最大眼中釘,但當美中之間尚能在競爭與合作之間尋找平衡時,台灣卻自斷後路,把過去馬英九政府建立的「存異求同」兩岸默契拋諸腦後,直接進入全面對抗模式。結果是,北京視台北為「麻煩製造者」,華府則把台北當作可任意擠壓的「軟柿子」。

經貿談判的本質是利益交換,而非價值宣言。賴政府把「民主同盟」當成談判籌碼,但對方要的是稀土、晶片、關鍵供應鏈的安全,並非台灣的宣傳標語。當台灣在談判之前就送上台積電投資以及阿拉斯加天然氣開發的參與,卻換不到對等經濟利益時,這場談判便已經輸在起跑點。

台美關稅談判失利除了形勢比人強,主因恐怕也在於賴政府把一手好牌打到爛。如果說川普可以為了川習會漠視台灣,台灣為何不能打大陸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兩岸一家親」,過去馬英九時代也為兩岸往來奠定友好基礎,如果賴清德能稍加考慮把大陸當制衡,美國還會如此忽視台灣嗎?我們的關稅談判是否就不至於如此卑微還灰頭土臉?

美中角力是長期賽局而非短期衝突,兩強都懂得保留退路,避免全面決裂。反觀台灣,不僅在經貿策略上缺乏彈性,還在政治修辭上過度綁死自己的手腳。結果是,想當「民主同盟」的旗手,卻變成別人餐桌上的配菜。

台灣必須走出對美單邊押注的偏差政策,以及對於所謂「民主同盟」的自我催眠。川普靈活的對中策略令人歎為觀止,就連美方主導「印太戰略」四方安全對話成員的印度也堪稱表率。當印度被川普將關稅加高到50%時,很快地傳出這月底其總理莫迪將在時隔7年後出訪中國。當印度都知道必須適時與中國緩和關係,甚至做出聯中抗美的姿態,台灣除了「抗中保台」難道不需要還要「抗美保台」?

賴政府若不調整這種「單向親美」的戰略思維,未來不僅在關稅談判會繼續失利,在其他經貿、科技乃至安全議題上,也將一次次付出更高代價。國際關係不是單戀,而是複雜的利益平衡。唯有回到務實路線,才能避免被美中兩強的博弈中慘遭夾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