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

【張亞中專欄】國民黨的醬缸文化還要多醬才算底線?

發表日期:2025 / 08 / 28
【張亞中專欄】國民黨的醬缸文化還要多醬才算底線?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中國國民黨近日再度刷新世人眼界。黨主席選舉本該是一場莊嚴、公開、透明的黨內民主展演,卻在一連串操作下,成了「醬缸文化」的縮影。先是突然宣布延長黨主席領表登記時間,把原訂9月1日,硬是改到9月15日;接著,又臨時更改黨員投票資格,原本規定6月18日(即投票前四個月)前繳交黨費才具資格,如今卻被「悄悄」修改為8月28日。

媒體不諱言直指:這一切不過是為了「等一個人」參選,或給予相關勢力多些時間去「喬」。至於延後繳黨費的操作,則更明顯暗示著「人頭黨員」大戶已進場佈署。一個偏藍媒體因而說,「黨魁之爭,看似混沌,但黨內要角都清楚,一旦人選確定,大局也將底定。」

看著這種種「可以任性任意」突破底線的發展,我不禁要痛斥:國民黨的醬缸文化,還要多「醬」才算底線?

比賽規則隨時能改,公平何在?大家都參加過比賽吧?如果一場比賽,主辦單位可以隨時更動報名時間,卻只為了等待特定某人參加,或給相關者喬比賽;如果主辦單位可以壓縮賽程,好讓其他參賽者失去準備機會,最後只圖利少數「預定冠軍」,那還叫比賽嗎?這種做法,不僅踐踏了規則,更踐踏了所有黨員的尊嚴。

更荒謬的是,有些人甚至毫不掩飾地說:「如果某某參加,我就不參加。」這種兒戲般的發言,完全沒有競爭者應有的運動精神。他們在乎的不是比賽本身,而是自己的算計。

黨主席任期成了「垃圾時間」?更離譜的是,有人參選黨主席,竟公開承認其目的只是「為了徵召某人參選總統」。換言之,這場黨主席選舉不再是選領導人,而是選一個「看守」,一個「保駕護航」的工具人。黨主席的任期淪為「垃圾時間」,選舉的神聖性蕩然無存。

如果一個政黨的領導選舉,可以如此馬虎隨便,憑什麼期待人民尊敬它?憑什麼期待社會信任它?

「贏」成為唯一口號,卻毫無方法。近來每位參選者幾乎口徑一致:選舉就是「要贏」。但怎麼贏?答案只有兩招:「推盧秀燕」及「藍白合」。這樣的政治智慧,簡直就像一個人天天喊著「我要發財」,卻除了「找個有錢爸爸」或「娶(嫁)個有錢老婆或老公」之外,沒有任何實際方案。

政治領導是戰略與格局的展現,不是庸俗的口號遊戲。當「贏」成為空洞的唯一價值,卻無具體路徑與政策,國民黨的前途不過是原地打轉,甚至走向沉淪。

勝選幻象與自我麻醉。726與823補選,國民黨雖未輸,但距離真正的勝利仍有差距。然而黨內卻陷入「沒有輸就是大勝」的幻象,彷彿一切問題都不必檢討。正是在這種自我麻醉下,黨內的醬缸文化更加猖狂,權謀取代理念,私利壓倒制度,短視掩蓋長遠。

要打破醬缸,重建靈魂。身為參選者,我痛心,也憤怒。國民黨的這一套醬缸文化,讓人看不到制度的尊嚴與政黨的格調。更讓人難過的是,在這個醬缸裡,參選者的我並沒有改變的權力,只能無奈接受。

國民黨的問題不是沒有人才,而是制度崩壞、文化沉淪。只要醬缸文化依舊,人才終將被醬黑,理念終將被稀釋,政黨終將被淘汰。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鐵一般的歷史規律。

國民黨的醬缸文化,還要再「醬」多少,才算是底線?如果再不覺醒,這個底線,只會一路被往下拖,直到全黨一同陷入黑暗泥淖而無法翻身。

最後,我要明確地說:如果我成為黨主席,一定會用力打破這個已經被當權者搞得腐敗的醬缸。我要重建黨的靈魂,重塑制度,讓國民黨不再是權謀與算計的舞台,而是個有理念、有價值、有方法,能夠令人尊敬、值得人民信賴的政黨。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張亞中專欄】痛心國民黨無人敢於向美國直言

【張亞中專欄】以色列正在葬送猶太人的形象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