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海洋保育法》於今年7月全面施行,以及全球「30×30」生物多樣性目標邁入關鍵階段,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於8月25日至27日舉辦「海洋保護區國際實務與在地實踐能力建構工作坊」,邀請來自美國、澳洲的國際專家來台,分享海洋治理與保護區經驗,為台灣推進海洋永續治理注入新動能。
↑圖說:海洋保護區國際實務與在地實踐能力建構工作坊圓桌會議。(圖片來源:海洋保育署提供)
海委會主任委員管碧玲指出,台灣現有71處海洋保護區,但僅約三分之二設有巡守機制,管理效能仍待提升。她強調,此次邀請國際專家來台,正是要透過經驗交流,協助台灣強化跨國合作、適應性管理與在地社群參與,逐步建立完整的保護區網絡。
工作坊首日於台北舉行,聚集超過200位產、官、學界及在地社群代表參與。專家們以海洋空間治理(MSP)、海洋保護區(MPA)、海洋有效保育區(OECM)為主題,分享如何透過健全法制、明確目標設定與權益關係人參與,提升保護區效能。澳洲大堡礁的案例被視為典範,強調跨部門生態地景管理的重要性,也點出全球普遍面臨的挑戰,包括經費不足、氣候變遷壓力及社群溝通難題。
↑圖說:現地訪查嘉義好美寮國家級濕地防風林保育成效。(圖片來源:海洋保育署提供)
活動第二天安排國內外專家與地方社群實地走訪新北貢寮、基隆潮境、桃園許厝港、嘉義好美寮及金門等地,觀察台灣保護區現況。最後一天則進行綜合討論,針對如何兼顧生態保育與漁業共榮、提升資訊透明度、建立風險預警網絡及多元評估指標等議題提出建言。外國專家普遍認為,台灣的海洋保護區治理正處於前進的道路上,值得持續深化國際連結。
↑圖說:現地訪查金門雄獅堡潮間帶觀察三棘鱟。(圖片來源:海洋保育署提供)
海保署署長陸曉筠表示,工作坊成果將成為未來政策推動的重要依據,並融入即將出版的《與海共生Ⅱ:海洋保護區之設計與實踐》專書,作為推進海洋永續治理的重要參考。海保署也期盼透過跨部會與跨領域合作,結合國際經驗與在地實踐,逐步勾勒出台灣海洋保護區的長遠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