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以「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為題,9月5日起在南竿馬祖民俗文物館登場的「十人十海」展覽,透過藝術手法回望群島與海洋的深刻連結,述說馬祖自「漁」而生的島嶼故事。展期一路延續至2026年2月28日,讓觀眾能長時間走進這片由漁業記憶編織的文化場域。
↑圖說:《十人十海》是本屆藝術島重要的文化展演軸線之一。(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策展團隊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黃貞燕、副執行長郭美君與藝術家劉致宏共同擔綱,展覽核心圍繞「下江、辦季頭、討沰、做鹹、魚路」五大關鍵字,藉由影像、聲音、物件、裝置以及在地共創,呈現馬祖人世代與海共存的智慧與情感。
展覽作品面向多元:攝影藝術家張良一以紀實影像捕捉漁民的勞動姿態,映照海上生活的真實肌理;聲音藝術家張子霽的《有潮室》則以漁村聲響與訪談拼織沉浸式聲景,讓人以聽覺重回島嶼日常。另一件《人、海、漁的記憶與技藝》則透過漁具、網具與口述故事,重現漁村勞作的節奏與生命故事。
↑圖說:《小手畫大海》由馬祖多位親子與介壽國小學生共同創作,也象徵文化的記憶與想像正在向下一代傳遞與流動。(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延續前屆獲得漁人迴響的《漁光》,劉致宏此次推出《漁光2.0》,以光影與空間營造宛如潮水間遊走的體驗,使觀者彷彿沉入水下,感受魚群洄游與潮汐脈動,象徵漁民與海洋間互信互依的關係。另有《小手畫大海》由在地親子與介壽國小學童共同創作,以繽紛彩繪勾勒島嶼常見魚種,漂浮的畫作如同群游魚群,也寓意文化記憶的延續與傳遞。
「十人十海」不僅再現漁業文化,更凸顯馬祖人與海洋間的深刻連結。透過藝術語言,策展團隊將被忽略的在地知識與美感重新帶回公共視野,使觀者在當代重新感受島嶼記憶的流動與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