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慘敗後的「小風吹」難掩綠營毫無反省誠意

發表日期:2025 / 08 / 28

民進黨企圖以大罷免扳回國會劣勢,最終以慘敗收場。無論是對執政傲慢或此一不具正當性的算計不滿,各界無不期待賴政府痛定思痛,以內閣改組盡速讓執政重回正軌。但樓梯響了大半天,行政院長卓榮泰端出來的內閣改組名單僅16人履新,還包括次長升任等混充其間。不少在大罷免時「脫軌演出」的政務官如如不動,實在看不出賴總統對於大罷免的反省何在?

這次內閣改組規模號稱有16人異動,但其中不少是次長升格。正如民進黨前立委沈富雄直言,這份名單根本是「以不起眼的16人新職搪塞」,取代應有的內閣總辭,說穿了是一個吃人夠夠、倒行逆施,吃肉連骨頭一起吞的狠心政黨。綠營前輩都看不過去的名單,對民眾來說更是無震撼感,也看不到執政黨自我檢討的誠意。

內閣改組塵埃落定,社會失望的情緒不減反增。除了是改組給人「換湯不換藥」、「小圈圈裡的小風吹」的雞肋感,民眾黨立委黃國昌更怒轟根本是笑話,因為真正該負責的核心戰將都毫髮無傷。大罷免期間,行政院官員在卓榮泰帶領下浩浩蕩蕩下鄉宣講,賣力演出的卓榮泰未能負起政治責任,已經讓人失望一大半。政務官當中,賣力助攻的內政部長劉世芳、教育部長鄭英耀、法務部長鄭銘謙、文化部長李遠等都爭議不斷,強烈的政治表現,忝為國家政務人員,卻全數留任。黃國昌痛批,這是一場「大笑話」,他認為政黨不分的戰鬥級官員該換沒換,那些在大罷免中著墨較少的反而被犧牲。這樣的「鬥爭內閣」,只顯示賴卓體制仍以撕裂社會為優先。

更深層來看,問題不僅是人事調整幅度,而是政治責任的迴避。台大法律系教授顏厥安發文表示,依照憲政精神,大罷免潰敗後其實已是「實質倒閣」。既然如此,行政院本該總辭,由總統重新整合人事,回應民意。賴清德卻選擇全力護航卓榮泰,使得改組在格局上先天受限,政治責任懸而未決。

號稱戰鬥藍的趙少康則形容,這不過是「小打小鬧的內閣小風吹」,絲毫無助於扭轉政局。他提醒,民進黨在大罷免的操盤手法,從造謠到操作意識形態,人民歷歷在目。如今若繼續「好官我自為之」,只會加速民心流失。

民心向背已在投票數字中清楚呈現。大罷免綠營慘敗,核三公投四百多萬張同意票遠超不同意票,無論議題立場如何,這些結果共同指向一件事,人民已不再買單民進黨一貫的鬥爭式治理。偏偏這次改組並未釋放任何「反省」訊號,反而像是一場權力保衛戰。

政治是民意的投射。民進黨若誤以為用些灌水的人事異動就能過關,恐怕低估了社會的不滿能量。改組不是為了黨內「戰力」分配,而是期待政府能回歸以全民利益為核心的施政。大罷免失敗的政治責任若成了綠營「不願承擔之重」,恐怕也將成為壓垮民進黨政權的最後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