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這場耗時一年多的政治鬧劇,不僅燒掉國家數億公帑、執政空轉,更撕裂台灣社會。賴政府上台後的第一份成績單如此難看,民進黨不得不擺出檢討姿態。黨團幹部吳思瑤、陳培瑜等人紛紛請辭,唯獨總召柯建銘死守不退,掀起一場綠營「逼宮」戲碼。但民眾府要的不是宮鬥劇,而是府院黨都無可迴避的大破大立。
柯建銘固然是這場大罷免的始作俑者,他自詡「窮盡一切可能」,實則是以黨團紀律綁架全黨,將民進黨立院黨團運作成「一言堂」。大罷免戰火熾熱之初,他號召甲級甲動,甚至把黨內不同意見打成破壞團結。這樣的濫權專斷,終釀成全黨沉重代價。但到底是敢怒不敢言,還是大罷免本就是被高層默許的「聖戰」,當初服膺配合的諸多立委,在敗北後群起反彈。其中以賴系立委郭國文轟柯「假傳聖旨」最為嚴厲,黨內批判一波接一波。即便如此,柯仍稱「大罷免就是窮盡一切可能讓國會過半,何錯之有」不無玉石俱焚之意?
的確,究責豈有如此單純。若沒有賴清德總統的首肯,柯建銘豈能恣意妄為?大罷免的動員,不僅有立法院團隊,更有府院資源傾力配合。賴清德不僅沒有踩煞車,還曾高調提出「團結十講」,更說要「與罷團同行」,親自加持大罷免。如今大罷免以大失敗收場,綠營卻把矛頭轉向黨團改選,宣稱「更符合社會期待」,似乎一切都是黨團的責任。這種甩鍋心態,豈能服眾?
國民黨立委許宇甄直言,人民要的不是黨團口號,而是具體的負責行動;要的不是局部人事調整,而是全面的政策檢討。這番話,民進黨恐怕也難以否認。因為當前台灣社會的不安,根源在於政府施政偏離民意:能源政策引發高度爭議,經濟發展乏力,社會民生沉痾未解。大罷免的失敗,是因為民眾看清,執政者關心的不是國政,而是權力的維繫。
今日的民進黨,若僅止於「換掉柯建銘」便自以為改革,無異於飲鴆止渴。綠營內部不該再讓派系角力消耗國家,也不該再上演逼宮與退場的政治連續劇。真正需要的是,賴清德總統必須正視自己在大罷免中的責任,誠懇道歉,並端出具體改革方案。
基層民意讓綠營民選代表很有感,就在黨中央忙著逼退柯建銘之際,17位跨縣市的綠營議員提出「五點行動倡議」,要求守護憲政、強化經濟安全、徹查能源弊案、落實地方分權與推動黨務改革,這些訴求其實有不少與在野黨的建議不謀而合,點出人民要的是制度改變,而不是權力重分配。
大罷免失利,社會期待的不是口號治國,敷衍推責的政黨,而是一個能認錯、能改革、能帶領台灣走出困局的政府。民進黨若仍沉迷於宮鬥與權力遊戲,終究會發現,人民的耐心早已耗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