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挫敗,本應讓民進黨反思施政方向,但賴清德總統卻在「反中仇共」的路線上加碼。三月初宣布的17項國安因應措施,將大陸視為「境外敵對勢力」,隨後陸委會便針對陸配、公務人員,甚至藝人展開「全面清查」。文化部長李遠發表調查結果,沒有名單也未見懲處,卻以「請記得我們台灣」情勒喊話。不少網友開酸早就猜到不敢,也點名許多超級巨星政府根本不敢動。重點是,持續限縮兩岸往來,甚至找戰犯,台灣就會更好嗎?我們的影視產業會因為政府情勒更加蓬勃發展嗎?
賴清德總統於3月召開國安會議後宣布17項國安因應措施,並將大陸視為境外敵對勢力,不少人認為台灣民主法治正遭到民進黨掀起的反中浪潮吞噬。措施一出來,就有陸配亞亞等遭到無情驅逐出境,公務人員兩岸身分大清查,陸委會更點名赴中發展的藝人,譴責有人在微博轉發央視「台灣必歸」。陸委會主委邱垂正直言,「要歌頌中國就不要巴著台灣。」
經過數個月的調查後,由文化部長李遠以公開信喊話,表示多數藝人均回覆,在大陸的貼文其實出自中國經紀公司統一操作,藝人本身難以置喙。文化部表示,許多藝人是「不知情」或「配合行銷」才會轉發。過去陸委會嚴厲斥責,表示考慮開罰,如今輕輕放下,但恐怕已將整個產業推入寒蟬效應。問題是,這樣的操作,真能讓藝人迷途知返?藝人必須寄人籬下低頭,政府豈會無責?
藝人遊走兩岸,甚至選擇赴大陸發展,市場與經濟當然是最大的考量,其選擇及代價自然由其自扛。但政府在台灣社會找戰犯,極容易塑造思想審查氛圍。今年三月,包括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等75位學者,就聯合發表〈捍衛台灣民主法治與和平安全聲明〉,直指政府措施破壞民主法治。學者擔憂,當言論自由空間被壓縮,社會將陷入「戒嚴式的集體沉默」。無論是亞亞事件,因為在抖音發表支持武統言論遭遣返,甚至文化人赴陸文化會議遭以《兩岸條例》威脅處罰,都印證這種擔憂並非杞人憂天。
賴政府倚美反中的僵化政策,讓台灣暴露在高度的地緣政治風險中,也讓兩岸經濟往來幾乎萎縮殆盡。從經濟現實面看。2024年兩岸貿易總額逾2312億美元,台灣享有將近700億美元順差,佔全年總順差的八成以上。如此龐大的經濟往來,卻因政治立場備受衝擊,對台灣長遠發展真的有益嗎?更何況,在影視與音樂產業,中國市場一直是全球藝人無法忽視的舞台。若政府動輒貼上「舔共媚共」標籤,不僅斷送產業機會,更讓有心競逐全球的青年創作者被迫自我審查。
李遠在公開信中說「文化不應該成為政府的宣傳工具」,但他口中的「我們台灣」卻已是一種政治宣傳。愛台灣當然沒有錯,錯的是將「愛」綁架為單一價值,忽視台灣社會的多元。台灣既然自豪於民主自由,何需如此沒有自信地為難藝人。「記得我們台灣」不過成了另一種箝制的口號。
請賴總統與李遠部長記得,台灣,不只是某一種政治立場的台灣,而是屬於這塊土地上所有人的台灣。立足台灣、走向世界,政府其實可以給予更多的助力而非阻力,如果兩岸關係可以更加靈活和緩,台灣人的鴻鵠之志不至於如此瞻前顧後。也唯有如此,台灣社會才不會在愛的名義下,再度籠罩恐懼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