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政府自賴清德總統提出「十七項國安因應措施」以來,對兩岸交流更趨嚴峻。陸委會針對包括歐陽娜娜在內的23位赴陸藝人展開行政查核,最後雖以「提醒」與「告誡」收場,但恐已造成「寒蟬效應」。兩岸關係緊繃,競相把政治大刀擱上影視產業肩上,不僅讓藝人發展舉步維艱,也是對國家軟實力的自我閹割。
相較於文化部長李遠溫言婉語的喊話,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黑臉直言,大陸央視屬「黨政軍」媒體,與其互動便可認定為合作。問題是,大陸的主流媒體幾乎都帶有官方背景,若依此標準,藝人受訪、參加節目,是否都要被視為「唱和中共」?演藝工會理事長曹雨婷就呼籲,政府應提出明確的法律依據,而非模糊操作,否則只會讓從業人員無所適從。
這場調查最後不了了之,影響卻不可小覷。李遠在聲明中強調「文化不應成為政府宣傳的工具」,卻與陸委會的嚴厲提醒形成諷刺對比。民進黨政府多年來一方面限縮兩岸交流,一方面聲稱積極發展台灣影視產業,但至今只見,政府透過補助導向,扶植「符合口味」的影視作品,反而窄化創作題材,台灣市場愈做愈小。資深製作人汪怡昕直言,許多影視人員「去大陸不是因為愛大陸,而是為了生存」,反映出台灣市場破碎、創作環境僵化的現實。
台灣影視曾因自由多元風靡兩岸。就以金馬獎來說,本是華語電影的最高殿堂,卻因2018年的政治風波導致大陸全面退出,香港不少傑出影視人員跟著離開。不可否認,在政治陰影下的金馬獎黯淡不少。產業受到影響,個人生機自然成了考驗。民進黨政府高舉「抗中保台」,藝人被迫選邊站,稍有不慎就被扣上「舔共」標籤。資深影視從業人員林鍚輝感嘆:「我們行業經濟效益不高,但社會影響力大,如今卻被夾在兩岸之間舉步維艱。」
事實上,文化輸出正是最有效的國力展現。台灣藝人、音樂人、影視作品在大陸受到歡迎,不只是個人的商業成就,更是台灣文化軟實力的最佳代言。從周杰倫、五月天、蔡依林無不在對岸吸引龐大粉絲,帶動大陸年輕人對台灣的好感與嚮往。這是政府再多的口號也換不來的影響力。
然而,民進黨政府卻將這種優勢視為威脅,選擇用政治檢查來「切割」兩岸文化交流。如此做法,不僅讓藝人失去舞台,也讓台灣錯失展現民主與自由價值的機會。正如李遠所言,「文化不應該成為政府的宣傳工具」,那麼,政府就更不該以政治之名箝制文化。
政治可以有立場,但文化應該是超越政治的橋梁。若台灣藝人在海外受到掌聲,這本身就是對民主最好的宣傳。如今台灣卻與極權的中共競相把文化當戰場,藝人發展難為,恐怕也將輸掉台灣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