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62歲婦人因全身搔癢、心悸及視力模糊等症狀就醫,檢查發現血糖值飆升至474,情況危急。中醫師艾莉絲指出,造成血糖飆升的主因是病患血糖控制不佳加上不當的早餐飲食習慣,特別是愛喝粥和穀粉飲品。
艾莉絲醫師表示,該名婦人除了有原本的高血糖問題外,更有隨意停藥的習慣。加上早餐偏好高升糖指數(GI)的食物,如粥類和穀粉飲品,導致血糖一整天維持在高濃度狀態。專家提醒,粥經過燉煮後會使澱粉更容易消化,加速血糖上升;而市售穀粉多為精緻澱粉,同樣會造成血糖快速攀升。
另一起案例中,一名73歲男性因長期在早餐飲用五穀粉,導致血糖持續上升,差點發展成糖尿病。這些案例凸顯了不當飲食習慣對血糖控制的嚴重影響。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糖尿病是國人10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台中市小兒內科醫師林玉彪指出,糖尿病並非單純的遺傳,而是遺傳體質與後天生活習慣共同作用,才會引發疾病。
林醫師解釋,若父母一方患有第2型糖尿病,子女的發病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至3倍;若雙親都有,風險更高。但基因不是宿命,只要控制體重、均衡飲食、保持運動,帶有高風險基因的人也可能一輩子不發病。
後天因素在糖尿病的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包括飲食過量、缺乏運動、肥胖、壓力大,甚至睡眠不足,皆會加速胰島素功能退化。年齡本身也是高危險因子,隨著胰島功能逐漸下降,更容易觸發糖尿病。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分享了一個患者誤認食物種類導致血糖控制不佳的案例。該患者誤將玉米視為蔬菜,每天攝取多達4根,導致糖化血色素飆升至10.8%。在停止食用玉米後,糖化血色素降至8.6%,顯示出飲食調整的重要性。
李醫師強調,除了加工食品需注意外,許多看似健康的原型食物若攝取過量,也可能導致健檢報告出現紅字。常見高碳水食物如白飯、地瓜、芋頭、馬鈴薯與玉米,雖然屬於天然食材,但都必須適量攝取,才能真正維持健康並幫助血糖控制。
專家建議,為穩定血糖,飲食控制是根本之道。進食時應先食用青菜,接著是蛋白質,最後才食用澱粉類食物。同時,保持規律運動、控制體重、避免壓力過大和保證充足睡眠也是預防糖尿病的重要方法。
面對糖尿病的威脅,醫療專家呼籲民眾提高警惕,重視飲食控制和生活習慣的調整。透過正確的飲食選擇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發病風險,維護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