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市中正第二分局廈門街派出所警員執行巡邏勤務時,發現一名40歲林姓女騎士行車飄忽。警方上前盤查後發現林女為失蹤人口,且從其口袋搜出含有「依托咪酯」成分的喪屍煙彈。林女被帶回派出所進行驗尿,結果確定有毒駕嫌疑。警方依公共危險、毒品等罪嫌將林女解送地檢署偵辦。
中正第二分局提醒,依托咪酯為中樞神經鎮定劑,施用後會出現意識不清、昏迷、肌肉痙攣等症狀,嚴重影響判斷力和反應速度。此時駕車上路不僅危害自身安全,更威脅其他用路人生命安全。
然而,喪屍煙彈的威脅不僅限於道路安全,更已滲透至校園。教育部110年修正「防制學生藥物濫用實施計畫」,3年投入5.4億元防制新興毒品進入校園,並強化學生藥物濫用三級輔導等工作。但審計部指出,該計畫成效不彰。
依據教育部校安通報統計,從106到113學年度數據顯示,各學制以高中濫用藥物最嚴重,8年人數累計2415人,占49.6%;國中1402人占28.79%次之。近兩年,學生濫用大麻、依托咪酯等新興毒品有增加趨勢。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依托咪酯俗稱「喪屍煙彈」,常被摻入電子煙中。行政院已於113年11月公告將其列為第二級毒品。然而,許多學生並不認為電子煙是毒品,甚至有家長在使用,導致校園管控更加困難。
一位北市公立國中陳姓數學老師表示,班上有國二男學生在學校吸電子煙,類似情況在校園層出不窮。電子煙多半混合水果香氣或口味,學生不認為是毒品,還會和同學分享。加上網購盛行,學生容易取得電子煙,使得輔導與防範工作難以進行。
針對此問題,國教行動聯盟和台灣共善促進協會提出三項政策建議:全面強化電子煙源頭管制,杜絕毒品資訊流通;嚴格打擊青少年涉毒犯罪網絡,建立跨機關聯防機制;創新推動沉浸式校園反毒教育,強化青少年自我保護力。
教育部回應表示,將持續製作反毒宣導素材,配合每學年度藥物濫用防制認知檢測分析結果,加強學生毒品辨識,同時從多面向降低學生藥物濫用風險,減少再犯情形。
面對新興毒品威脅,社會各界需共同努力,從源頭管制到教育宣導,全面防堵毒品入侵校園,保護青少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