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後民進黨回應民意不乾不脆,迄今尚無府院黨首長負起責任,賴總統已經將算盤打到2026下一仗。大罷免的潰敗已經昭示,社會厭倦選戰,期盼施政重回正軌。內閣改組後,除了為房市開水龍頭,國事蜩螗待處理的事情何其多,賴清德除了小規模調整隊形應付,是否已有為國為民認真打拚的醒悟?如果整日盤算選舉輸贏,台灣將繼續在黨派爭鬥中空號。被賴總統耽誤的賴主席,是時候回到國家領袖的高度,以社稷為先,而非只為政黨謀勝。
日前民進黨成立「2026年選舉對策委員會」,身兼民進黨主席賴清德總統於中常會表示,2026年的地方大選,不論是對民進黨的執政路線,或國家的未來發展,都至關重要。他喊話,民進黨只有一個目標,全力打贏2026年地方大選。賴清德指出,過去這段時間,中央黨部、行政院與國安團隊,已經完成了人事改組,希望在隊形調整後,民進黨全體上下能夠一起持續向前邁進,共同面對接下來的各項挑戰。
賴清德強調,「隊形調整完成」,下一步全力瞄準2026地方大選。這番話,道盡了他的執政盲點,難道總統視國政為選戰的延長,治理退居其次?總統若只當選舉總教練,誰來帶領國家走出困局?
綠營罷免吞敗並非偶然。民眾早已厭倦「更大的民主」的口號遊戲,真正關切的是高房價、低薪資、能源不足、醫療失衡等切身之痛。以能源為例,核三延役公投中,同意票遠勝反對票,但政府依舊沒有具體路徑,只端出2030年「九千億淨零」的空中支票。這樣的空話,怎能取信於民?再看稅制改革。台灣薪資中位數三十多年來幾乎凍漲,但年輕人依舊承擔沉重的租稅與房貸壓力。台美關稅後續如何?美國針對川普的全球關稅佔進入法律戰,本來就舉步維艱的台灣觀望無妨,但中小企業正等待實質支持。高通膨壓跨民眾生活,賴主席卻心心念念「拚選舉」。
為何執政資源在手,賴政府民調卻不斷探底?根本原因在於,賴政府放棄了治理的日常,沉迷於權力攫取與分配。能源未解,經濟停滯,司法失信,政府卻仍忙於「怎麼贏」。這種短視,不僅讓施政迷失,也讓人民憤怒。
真正的「贏」,必須靠改革。改革稅制以減輕中產壓力,改革能源以確保穩定供應,改革司法以重建社會信任。唯有如此,民進黨才能重新站穩政權根基。賴總統若繼續困在「賴主席」的思維裡,如何能有「賴總統」的高度。台灣需要的是全民總統,而不是算計黨派輸贏的主席。大罷免已是最沉重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