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審理了一起國道超速案件,引發社會關注。一名男子在國道五號北向3.8公里處,被測速器偵測到時速147公里,超過速限80公里達67公里之多。依法,他被開罰1萬6千元、扣車牌,並須參加道安講習。
不服處罰的男子隨後提起訴訟,主張警方未提供完整的檢驗報告,並提出「餘弦效應論」質疑測速結果的準確性。所謂「餘弦效應」,指當車輛行進方向與雷達測速儀之訊號並非平行時,兩者之間形成夾角而可能產生誤差。男子要求警方提供更多證明,以證實測速結果的可靠性。
然而,法院在審理過程中指出,警方已提供「台灣商品檢測驗證中心」的檢定證明文件,顯示該測速儀器在事發時仍在有效期內。更重要的是,根據檢測標準,當偵測速度低於150公里時,誤差僅在正負1公里之間。這意味著,即便考慮最大誤差,該男子當時的實際車速仍在146至148公里之間,確實超速超過60公里以上。
法院進一步表示,測速器屬於政府認可的法定檢定工具,本身就具有舉證效力。男子所提出關於文件缺簽章或委外印製方式等問題,並不影響舉發機關的合法性。最終,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認定原告僅是對原審證據取捨不滿,並未具體指出原判決違背法令。
基於以上理由,法院裁定駁回上訴,並要求上訴人負擔裁判費750元。此案例再次強調了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同時也反映了執法部門在使用科技設備進行交通管理時的嚴謹程序。
專家指出,國道超速不僅危及駕駛人自身安全,也可能造成其他用路人的生命財產損失。呼籲所有駕駛人應嚴格遵守速限規定,確保行車安全。同時,此案例也提醒民眾,在質疑執法結果時,應提供具體且有力的證據,而不是僅憑主觀臆測。
交通部門表示,將持續加強國道巡邏和測速執法,以維護道路安全。他們強調,測速設備均定期校正和維護,確保測速結果的準確性。同時,也呼籲民眾如對測速結果有疑慮,可依法定程序提出申訴,但不應以身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