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地獄觀光硬傷 官員少護短多受教 道路設計才是關鍵

發表日期:2025 / 09 / 09

台灣交通亂象,早已不是新話題。從美國CNN批評「行人地獄」,到德國媒體直言「每年車禍死亡人數比911恐攻還多」,國際媒體一再聚焦,凸顯台灣道路安全的結構性問題。然而,官方的回應卻令人錯愕。觀光署官員竟硬扯「泰國交通比台灣差」來比爛,不僅無助釐清台灣狀況,反倒引發譏笑與反彈,甚至得罪友邦。這種推託姿態,正是台灣治理困境的縮影。

2023年台灣超過三千人死於交通事故,換算為每十萬人死亡率高達13.2,是日本、新加坡的6倍、韓國3倍。死亡主因集中於機動車輛,機車與汽車合計高達七至八成。然而近年政策焦點放在人行道整建與「行人安全改善計畫」。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直言:「我們花了九成力氣在處理一成問題,自然看不到顯著改善。」錯置焦點恐怕治標不治本,只會讓統計數字一樣令人心驚。

馬路如虎口的混亂引發外媒關注,民眾日常感受更是鮮明。近年政府動輒以測速照相、科技執法來當解方。罰單一張張開出,卻沒能撼動結構性風險。根據統計,至今仍有超過一千三百萬人未繳清交通罰款,金額高達近四千億新台幣,這代表罰則的震懾效果並不顯著。靠開罰單增加財政收入,既無助於改善道路設計,也無法矯正駕駛行為,只是讓民眾荷包成為祭品。

交通問題千絲萬縷,仰賴專業設計。但我們感受到的是,行人空間長期遭到擠壓。雙北的綠色人行道或許是地小人稠中不得不的變通,對行人堪稱友善。惟新北市人行道常有一段沒一段的,措施未能落實。近年更出現突然冒出的一小段機車道,既莫名又危險。這樣的交通環境,在地居民憂心,更讓觀光前景蒙塵。根據觀光署統計,今年來台國際觀光客僅約420萬人次,距離千萬人次目標遙不可及。與其將外媒批評視為「傷害台灣形象」,不如正視事實,承認台灣道路安全仍是觀光軟肋。

泰國可作為一面鏡子。疫情後泰國觀光已恢復至3,500萬人次以上,連續被國際評比列為最佳旅遊國家。曼谷多次登上全球最受歡迎城市榜首,靠的不是辯解,而是持續改善基礎建設、放寬簽證、簡化入境手續。反觀台灣,若只會搬出「比他國不差」的話術,卻拿不出具體作為,觀光要如何振興?

值得注意的是,交通部路政及道安司態度相對務實,坦言「確有改善空間」,並感謝外媒提醒,承諾會加快改革速度,虛心受教。相較之下,觀光署官員「比爛式」的發言,不僅格局狹隘,也暴露了台灣部分官僚心態,遇到批評先護短,而非直面問題。

改善交通,除了落實「行人優先」更必須回歸交通工程的基本功。台灣交通安全協會認為,台灣「過度依賴測速照相」或是各種科技執法。各地大量架設固定與移動式測速設備,成為執法主力。這種「技術性懶惰」讓問題停留在罰則與監控層面,無法真正處理道路設計與駕駛行為的結構性風險。

安全改善不能只靠罰款、情緒動員與道德訴求,而需要納入數據與工程的實證基礎。交通安全協會建議,合理配置道路空間,提升人車分流設計;加強駕駛教育與檢定,培養停讓行人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應建立跨部門專責機構,統合都市規劃、交通工程、警政執法與教育宣導,避免今日各自為政的窘境。

交通問題既是民生痛點,更是國家形象。國際媒體的嚴厲報導,不該被視為羞辱,而是改革的催化劑。若台灣真想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政務官應少些「比爛」心態,多些「受教」胸襟。唯有踏實改造道路設計、正本清源,台灣才可能在安全與觀光兩條路上,走得更遠、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