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

MIT REAP花蓮團隊在 2025 AVPN 全球年會分享台灣「福祉經濟」在地實踐 – 攜手在地與國際夥伴,花蓮向亞洲影響力投資社群展現永續發展新路徑

發表日期:2025 / 09 / 09

【記者羅伯特/綜合報導】
【香港訊,2025 年 9 月 9 日】—— 在亞洲最具影響力的投資盛會「2025 AVPN 全球年會」上,來自台灣的 MIT REAP 花蓮團隊受邀參加座談,與世界各地的投資人、慈善家及社會創新領袖分享花蓮如何以「福祉經濟」為核心,將在地優勢轉化為創新驅動的發展策略。此次分享不僅代表花蓮的努力受到國際關注,也為台灣的在地永續實踐,提供寶貴的全球對話機會。

AVPN(亞洲公益創投網絡)是連結亞洲社會創新與資本的最重要平台。今年AVPN全球大會邁入第十二屆,以「 亞洲領導力:共建包容世界 」為主題,並首次移師香港於2025年9月9日至11日假瑰麗酒店舉行。大會匯集了全球1500多位跨領域領導者討論重要議題,包括多極世界秩序、宏觀經濟不確定性、氣候風險及其衍生的區域社會環境挑戰等,並致力推動亞洲決策層突破對話框架,果斷落實行動,共同建構更公正、平等且永續的亞洲未來。

MIT REAP 花蓮團隊核心成員 — 包括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 (DTA) 秘書長黃玉華博士、花蓮縣農會總幹事吳昆儒,以及亞太旅遊協會 (PATA) 台灣分會會長暨福泰飯店集團董事長廖炳燿 — 特地親赴香港,並與國際與會者交流並分享花蓮推動福祉經濟之永續願景。

超越 GDP:邁向福祉經

MIT REAP 花蓮團隊核心成員、DTA 秘書長黃玉華博士在座談會上,首先感謝各方支持,讓花蓮在經歷 2024 年重大震災後,能凝聚力量探索新的經濟動能。她指出:「在徐榛蔚縣長、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的全力支持,以及工研院和東華大學的協力參與下,花蓮團隊得以實踐一個超越 GDP 的重要努力。長久以來,我們習慣用 GDP 衡量發展,卻忽略了真正無價的資產:乾淨的水與土壤、健康的環境、更具韌性的社區,以及人們的身心安適。我們在花蓮發展創新創業生態系的努力,不僅是為了產業升級,更是為了推動經濟典範的改變——邁向所謂的『福祉經濟』。今天我們來到這裡,希望能與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交流,共同為更健康的社群、環境與未來努力。」

善用在地優勢與資產,轉化為創新動

花蓮縣農會總幹事吳昆儒也指出,花蓮團隊透過學習 MIT REAP 的方法論,將本地的相對優勢與特有資產——台灣最大的有機農業產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緊密的社群關係——轉化為創新的基礎。具體作法包括:

  • 建構「農、食、養、醫」健康產業鏈:串連小農與社會創新人才、科技新創與研究單位、企業、長照系統與醫院,打造從田間到餐桌、再到健康照護的完整創新價值鏈。
  • 投資「軟性基礎建設」:建立如「花蓮智慧農業示範基地和花蓮蔬食共創廚房」等社會創新支持平台,整合大學與醫院的研發能量,為包括婦女和原民在內小微創業者打造友善的支持環境。

從在地實踐到國際連

PATA 台灣分會會長暨福泰飯店集團董事長廖炳燿進一步補充說:「花蓮的經驗是一個很好的起點,我們相信這套模式也能為其他地區帶來啟發。PATA 長期關注亞太地區的永續旅遊,我們很樂意協助花蓮與國際上同樣致力於此的地區進行更深入的交流合作。登上 AVPN 舞台,是花蓮從在地邁向國際對話的重要一步,我們期待未來花蓮能與其他亞太類似的地區有更多深度合作的可能。」

同時,慈濟慈善基金會也是促成此次花蓮團隊登上 AVPN 舞台的重要推手之一。慈濟國際事務執行長 Debra Boudreaux 亦受邀在9月11日的大會座談中分享「行星健康」(Planetary Health) 的理念,其內容與花蓮推動「福祉經濟」的初衷相呼應,進一步凸顯在地實踐與全球永續議題的緊密連結。

透過此次 AVPN 年會的分享,花蓮團隊期盼與更多認同「福祉經濟」理念的全球夥伴建立連結,共同探索永續發展的多元可能。花蓮的故事希望能成為其他正尋求轉型地區的學習案例,一起推動一種以健康、韌性與人文關懷為核心的新經濟模式。

 

原始新聞來源 MIT REAP花蓮團隊在 2025 AVPN 全球年會分享台灣「福祉經濟」在地實踐 – 攜手在地與國際夥伴,花蓮向亞洲影響力投資社群展現永續發展新路徑 臺灣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