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

【何啟聖專欄】丟進倉庫的還有蔣介石協助東吳復校的歷史

發表日期:2025 / 09 / 13
【何啟聖專欄】丟進倉庫的還有蔣介石協助東吳復校的歷史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東吳大學宣布將蔣中正銅像移入倉庫,看似一樁單純的校園事件,卻是民進黨「去蔣化」工程的又一環。表面上,這只是雕像的搬遷,但實際上,它反映的是台灣社會在政治操弄下,對歷史的態度正在被改寫。

東吳大學的歷史本身就是一段縮影。這所百年學府創建於蘇州,原本是中國近代重要的教會大學之一,以法律、文學、外語聞名。1949 年政權更替後,蘇州的東吳被併入華東師範大學,校名與傳統不復存在。若非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師生校友堅持復校,若非當時蔣介石與政府在資源上給予支持,東吳恐怕早已只剩史冊中的名字。換言之,台北的東吳,是蔣介石時代的產物,是戰亂中被「重新栽種」在台灣的文化果實。這正是東吳銅像存在的歷史背景。

但如今,這段歷史卻被刻意掩蓋。銅像從見證復校的象徵,變成了必須清算的「威權符號」。這種轉變,並非源於社會普遍共識,而是民進黨政府刻意操弄的結果。他們透過政策與輿論,將銅像視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把複雜的歷史簡化為「銅像等於威權」,進而製造出「去蔣化是全民共識」的假象。

最諷刺的是,民進黨口口聲聲高舉「歷史正義」,實際上卻是在製造一場「歷史失憶」。他們忘了,沒有蔣介石當年的決斷,就不會有今日的東吳大學。他們也忘了,在戰亂最艱困的時代,是誰推動教育、守住學術傳承,讓一所大學能夠在異地重生。歷史人物可以有爭議,但把功績徹底抹除,僅僅留下污名,這不是正義,而是政治算計。

梨山賓館外的蔣公銅像被移除,就是另一個例子。那裡原本是象徵中橫開發與國家建設的地標之一,如今卻同樣在「去蔣化」的潮流下被拆走。從東吳校園到梨山賓館,一尊尊銅像接連倒下,並非因為社會自發要求,而是因為執政黨樂此不疲地推動。甚至可以說,這些移除行動,比真正解決民生問題還要積極。

問題在於,難道銅像進了倉庫,歷史就會跟著消失?難道基座拆掉了,一代領導者的功績就能被抹平?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事實上,當民進黨熱衷於「去蔣化」時,他們真正去掉的不是威權,而是台灣社會應有的感恩與反思。

歷史需要辯證,而不是粉飾;需要記憶,而不是刪除。沒有銅像,歷史不會更清明,只會更片面。若今天我們因為政治氛圍,把銅像視為絕對的負擔而徹底移除,那麼下一代所看到的歷史,只會是一個經過裁切、去掉不方便部分的版本。這樣的教育,培養不出健全的國民。

真正可悲的是,這樣的操弄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國民品格。台灣社會不再懂得承認前人的付出,不再願意感念誰在最困難時刻扶持過教育、守護過國家,而是被引導去相信「忘掉才算正義」。結果,我們留下的不是更清明的歷史,而是一個失去感恩、善於忘恩的民族。

蔣中正或許並非完人,但他的功績與過失都應該由歷史完整評價,而不是由政黨片面定義。當社會拒絕感恩,拒絕承認歷史的多面性,只用意識形態去清算,那麼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尊銅像,而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沒有感恩的社會,只剩下算計得失的群體,終將難以培養真正健全的公民品格。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Google地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國民黨的程序鬧劇:朱立倫在玩什麼?

【何啟聖專欄】誰讓洪秀柱去了北京紀念抗戰?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