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少子化的陰影急速壓頂。人口曲線年年下滑,「生不如死」的冰冷現實已經好幾年。這不僅是社會問題,更是國安危機。然而,行政院甫拍板的「好孕三方案」,以「每胎十萬元」為號召,再加碼試管嬰兒與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不但吃社保豆腐,也有誇大之嫌。在原本就可請領的數字補上差額,差別根本不大。重點是,是否生養小孩,從生活、教育到社會治安等都是考量重點。撒幣式的政策,難以逆轉人口雪崩。
行政院長卓榮泰宣示,此方案將讓所有新生兒家庭「一律獲得十萬元補助」,金額看似不少,實則噓聲四起。勞保薪資級距最高者,本就可領九萬餘元,換算下來頂多再多領八千四百元,對中高薪族群幾乎無感。低薪或者無工作者的確可額外獲得較多補助。以此推論,可領取較多補助的夫妻,可能連房子都難以負擔,拿這十萬能撐多久?國民黨立委陳菁徽直言,少子女化絕非一次性生育補助可解決,青年恐懼的不是「生不出」,而是「養不起」:托育、育嬰留停、社宅數量與品質,才是關鍵。
少子化危機遍及全球先進國家,且非一朝一夕。但台灣惡化的速度竟是全球之最,民進黨政府連續執政進入第十年,問題絲毫未見改善,難辭其咎。國民黨立委王育敏點出根本問題,政策缺乏專責單位統籌,補助零散且分散,公帑恐成無底洞。民眾黨立委陳昭姿則呼籲政府不要再迴避《人工生殖法》,代理孕母議題若不正視,終究只是空談。
醫界觀察更是一針見血。不孕症名醫曾啟瑞直言,青年不婚不生,主因在於經濟與居住壓力。沒有穩定房子、沒有可負擔的托育,怎敢輕易生子?他建議政府應擴大社會住宅與「婚育宅」,要求大型企業設置托嬰中心,讓父母安心上班,再搭配人工生殖補助,才能真正緩解問題。單靠「撒錢」根本解不了沉痾。
更弔詭的是,時值大罷免慘敗、青年選票動盪之際,賴政府選在明年元旦推出新制,難免引人質疑:這究竟是人口政策,還是政治算計?若補助無法帶動生育率回升,不僅大撒幣付諸東流,人口老化與人力缺口的國安危機仍將如海嘯襲來。
其實世界各國早有教訓。南韓砸下逾千億美元補貼生育,結果生育率仍跌至0.72;新加坡推動婚育政策數十年,依舊苦無起色。補貼效果杯水車薪,核心問題應該在於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與公平良善的社會氛圍。若政府不正視台灣貧富差距擴大、勞工分享到的經濟成果太少、年輕人薪資低卻要面對高漲的物價,上班時數也高居全球前段班,這樣的環境誰敢生?再多的補助,也令人望之卻步。
生小孩哪有那麼容易?十萬元是一時的「安慰劑」,卻難成家庭未來的「安全網」。在少子化逼近臨界點的今天,政府更需要的是長遠規劃與制度引導,而非將納稅錢當作選舉籌碼。唯有打造人人可以安心生活、安居樂業的社會,才可能真正點燃孕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