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大撒糖 財政誰埋單?賴政府短視引爆質疑

發表日期:2025 / 09 / 22

賴清德總統週末在竹南中港慈裕宮參香後,突然拋出「月薪五萬免繳稅」的政策。媒體形容全民歡呼,但真有普天同慶的理由嗎?根據主計處薪情平台試算,將有超過六成薪資族群不用繳稅。換句話說,這項「大放送」看似惠民,其實反映的是台灣薪資普遍低落的殘酷現實。

網路輿論並未一面倒叫好,反而酸言如潮。有人直言「不會再被騙了」,有人嘲諷「民調是不是低到需要靠免稅救援」,還有人質疑「如果支持度再探底,是不是月收十萬也免稅?」甚至有小資族無奈地說:「自己一直賺不到繳稅標準,其實很悲哀。」這些冷言冷語背後,其實都是對政策方向的深層憂慮。

賴總統宣稱這是「史上稅金繳最少的時候」,但問題來了,高收入的1%能確實被課到稅嗎?中產階級反倒成為「一毛不差的提款機」。有工程師留言:「努力讀書、辛苦工作,到頭來卻被政府視為提款來源,這是公平嗎?」看似免稅,卻再度撕裂社會。

政策的本質應該是「興利」,推動經濟、創造機會,而不是撒錢搶掌聲。從普發一萬元,到這次大免稅,政府前後說詞反覆矛盾。行政院長卓榮泰才說「一萬塊做不了什麼事」,如今少繳幾千塊又能帶來什麼實質改變?更嚴重的是,勞保財務告急、地方財政入不敷出,這些結構性難題卻被擱置一旁。

「笨蛋,問題在經濟!」柯林頓的名言正好點出核心。台灣薪資中位數僅四萬多元,超過一半勞工掙扎在低薪邊緣,這才是該被正視的問題。倘若企業無法壯大、產業無法升級,民眾縱然免稅,連穩定工作都未必能保住。免稅不是榮耀,而是悲哀的提醒。

從新青安貸款到大免稅,民眾一次次感受到政策的短視與矛盾,看似利多,實則陷阱。房價結構性問題難解,先解決錯信政策買屋的人。薪資停滯,免稅也只是聊勝於無。當政策成了選舉支票,當政府只會討好卻無法興利,民調下滑與民心流失,只是剛剛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