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台灣社會對兩岸政策的感受正在急速惡化。《聯合報》最新「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數據顯示,63%民眾不滿意賴清德總統處理兩岸關係,比去年多出20個百分點;滿意度則從44%急跌至26%。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翻轉訊號,意味著即使民眾意識形態壁壘分明,主流民意仍希望政府回應現實困境。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連民進黨支持者都有75%認為兩岸需要維持溝通管道。整體來看,高達88%的台灣人主張兩岸不能斷線,否則「擦槍走火」的風險只會增加。美國國防大學學者吳志遠曾在《外交事務》撰文警告,台海最可能引爆戰爭的原因正是「誤判與缺乏對話機制」。這點與民意調查結果呼應,顯示社會對於「溝通」的需求,遠比政治口號來得務實而迫切。
再看經貿層面,46%的受訪者期待加強兩岸經貿合作,創下近四年新高。與此同時,58%的民眾擔心大陸暫停進口台灣農漁產品會衝擊產業。這些不只是統計數字,而是真實生活中的壓力:屏東石斑養殖戶的外銷市場被突然封鎖,苗栗茶農的訂單驟減,都讓產業直接感受到兩岸緊繃帶來的經濟後果。
然而,賴政府的回應似乎仍停留在意識形態表述上。例如賴總統反覆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並將中國大陸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根據調查,63%的民眾認為這樣的說法對兩岸關係造成負面影響,僅18%認為正面。言辭固然可以展現立場,但當產業鏈與就業市場因此受損,民眾自然不會埋單。
在安全議題上,民眾也出現了不小的心理轉折。去年還有49%的人相信美國會出兵協防台灣,如今下降至41%;不相信者則升至49%,堪稱從信美到疑美的死亡交叉。川普重返白宮後,美國的態度更讓台灣陷入滿滿的不確定感。例如為了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川普甚至拒絕批准對台軍援。這種現實落差,使得賴政府一味強調「增加軍費」的論述難以消除民眾焦慮。當國防預算喊到GDP的5%,但46%的民眾並不支持時,這已經不只是財政分配問題,而是信任的流失。
民間也不乏警示聲音。國民黨前立委鄭麗文直言,民進黨政府「切割大陸、製造仇恨」,已經讓許多中小企業與農民受不了;而北市府與上海多年來的雙城論壇,今年在中央「審查加嚴」下臨時喊卡,更凸顯兩岸交流的成本與難度急速攀升。這些實例,讓人看到「意識形態」如何轉化為「生意斷線」與「市政停滯」。
數據不會說謊。六成民眾不滿,八成要求溝通,近半數期待深化經貿,這些都是清晰的民意表達。賴總統若仍緊抱意識形態,以政治語言回應社會期待,而未能在務實層面提出解方,恐怕會讓台灣社會在「安全焦慮」與「經濟困境」中越陷越深。
台灣需要的不只是軍費的增加與對美的依賴,更需要一套能讓民眾感到安全、能維繫生計、能降低擦槍走火風險的務實政策。賴總統個人民調已經亮出紅燈,政府政策若不能回應這份集體焦慮,恐難遏止支持度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