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

【鄧哲偉專欄】晶片不只是產業命脈 更是台灣的外交籌碼

發表日期:2025 / 09 / 26
【鄧哲偉專欄】晶片不只是產業命脈 更是台灣的外交籌碼

鄧哲偉/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近日南非政府在多次片面矮化我駐處名稱、甚至要求遷館後,因台灣醞釀「晶片出口管制」而主動釋出協商訊息。這一事件充分證明,晶片制裁並非虛張聲勢,而是具體有效的反制工具。外交部與經濟部最後選擇「暫緩制裁」,其實已經達到震懾效果。既然如此,台灣更應該思考,是否該把晶片制裁制度化,成為外交工具箱中的常備手段。

能源是中東的外交籌碼,稀土是中國的戰略槓桿,而晶片正是台灣最強大的資源。台灣在先進製程的市占率超過九成,高端記憶體與光電元件也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要角。這份「不可取代性」賦予了台灣少見的戰略優勢,一旦對特定國家啟動管制,影響的不僅是商業利益,更將衝擊其產業鏈、科技發展與國防能力。南非的態度轉變,正是因為看清了這股力量。

過去,台灣在面對矮化名稱、外交打壓時,常以抗議、縮減合作計畫或召回代表等方式回應,但這些傳統手段往往收效有限。晶片制裁則不同,它不是單純的經貿措施,而是與國際現實連結的外交語言。當一些國家一邊享受台灣供應鏈的成果,一邊在國際場合打壓台灣時,我們完全有理由提醒他們:利益與尊重是綁在一起的,缺一不可。這不是「以經逼政」,而是「以產護國」。

然而,晶片外交不能僅僅停留在臨時反制,否則容易流於即興操作。政府應該建立一套明確的「科技外交工具箱」,針對不同情境設立紅線與對應措施。例如,若僅是矮化名稱,可以啟動部分出口管制的預告;若是限制駐處地位,則升級限制核心零件出口;若走向斷交或配合中國的打壓,則中止特定高科技產品供應。透過清晰的制度化設計,外界才能理解台灣的底線,也能避免誤判。

當然,晶片制裁不宜濫用,過度依賴可能促使他國加快尋找替代來源,甚至對台灣產業本身造成傷害。但外交的本質就是「保持選項」。只要台灣具備啟動制裁的能力,即便不真正落實,單是「研議」與「預告」就足以發揮壓力效果。南非事件正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同時,台灣應當善用與民主夥伴的合作,把晶片制裁與國際規範掛鉤,讓它成為一種「防衛性反制」而不是單方面的經濟脅迫。這樣的做法既能凸顯正當性,也能維護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戰略地位。

晶片不只是台灣的經濟命脈,更是外交籌碼。南非案例已經證明,只要展現「敢於使用」的決心,對方就不得不回到談判桌。未來面對任何矮化與打壓,台灣都應該把晶片納入談判工具箱,讓世界明白:台灣不僅是科技的供應者,更是尊嚴的守護者。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鄧哲偉專欄】柯文哲 7000 萬交保金:合理還是政治操作?

【鄧哲偉專欄】首長也是人 休假應該被制度化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