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源:堰塞湖災害處理需專業領導 呼籲朝野停止政治攻防

發表日期:2025 / 09 / 26

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潰決造成重大傷亡,前內政部長、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接受資深媒體人黃光芹網路節目「觀點芹爆戰」專訪時強調,此次災害凸顯台灣在面對複合性天然災害時的體系性問題,呼籲各界將焦點轉向專業救災與制度改革。
 

李鴻源指出,馬太鞍溪堰塞湖在不到兩個月內快速形成,儲水量達六千萬噸規模,一旦潰決產生的洪峰在四十分鐘內即可抵達下游聚落。他領導的專家團隊雖在資料有限的情況下,仍於一週內完成風險評估,將原定撤離六百人的規模調整至八千人,但偏鄉大規模撤離需要中央統籌人車船械與國軍支援,單靠地方政府難以達成。

針對外界質疑為何不採用爆破或機具外挖等工程手段,李鴻源詳細說明技術限制。堰塞體內部結構未明,貿然爆破可能引發即時全面潰決;而重機具進場面臨道路坍方與空吊風險,在強降雨環境下極易誘發二次崩塌。他強調在時間極度壓縮、資訊不足的情境下,監測預警與戰術撤離是主要策略,工程手段須待條件成熟再規劃。

李鴻源特別澄清此次為典型潰壩事件,非單純溢流,呼籲各界避免將工程術語政治化。他表示當外撤已不可行時,垂直撤離是保命的必要選項,強調這是動態判斷的備案,並非放棄外撤規劃。

在體系改革方面,李鴻源建議設置副院長級跨流域指揮官,整合目前分散於兩部三署的流域管理權責。他提出建立常備救災兵力與專業訓練體系,參考美國由副總統層級統籌重大災害,以及日本自衛隊七分之一兵力專責救災的作法。

李鴻源提出短中長程對策藍圖,短期內應由單一窗口統籌、國軍進場支援、建立多元預警機制;中期進行河道整治與堤防補強、制度化演練;長期則建置常備救災兵力、推動流域治理一體化,並強化社區自主防災能力。

關於災後處理,李鴻源強調需要系統性善後措施,包括清淤與環境處置、金融與生計支持,以及長期心理重建。他認為追責可以進行,但順序應為先救災安置復建,後究責,避免社會資源錯配影響救災成效。

李鴻源最後強調,堰塞湖災害處理是專業問題而非政治戰場,只有讓專業領先政治、動員快於洪峰、制度強於口號,才能在下次災害來臨時將悲劇代價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