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語綺/台北報導
為推動我國地價制度的數位轉型,並回應社會對估價公平性、透明度的高度關注,國立政治大學不動產研究中心於26日舉辦「AI時代的地價革新:電腦大量估價於公部門之應用與展望」論壇。論壇由政大不動產研究中心主辦,內政部地政司、內政部統計處及台北市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協辦,吸引產官學界百餘位代表參與。
內政部司長林家正指出,台灣擁有1600萬筆土地,卻僅有 600 名地價人員,如何兼顧效率與專業,是地價業務面臨的核心挑戰。隨著實價登錄制度自 2012 年施行以來,已累積超過 400萬筆交易資料,為電腦大量估價(CAMA)提供了寶貴基礎。
台北市不動產估價師公會理事長鐘少佑則引述國際評價準則(IVS)與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的規範,強調自動估價模型(AVM)不能單獨作為估價結論,必須有估價師專業判斷參與。他並提醒,國際案例如美國房地產平台 Zillow 因過度依賴模型導致商業失敗,正顯示「人機整合」才是未來趨勢。
林家正進一步指出,運用AI輔助查估地價時,可能會面臨民眾詢問地價怎麼算出來的?如何清楚解釋AI計算方式,以及如何讓地政同仁更熟悉AI技術,都是未來要精進的重點。他強調,更重要的是如何善用AI輔佐並搭配人的智慧,達到更SMART、更有效率的地價查估,這些都是未來的挑戰與展望。
林家正補充, AI的運用與技術導入,極具前瞻性且很有意義。此外,地政機關登記審查的工作也相當耗時,近年人力吃緊,因此內政部正積極研究導入AI技術來協助審查,節省人力。
內政部統計處長饒志堅則建議成立「不動產數據治理委員會」來審查演算法,確保 AI 應用的透明與公正。饒志堅同時指出,建置不動產估價的AI系統要秉持「數據為基、AI為器、治理為綱」的三大原則:首先,政府建構的數據資料是AI估價的燃料和基石,擁有高品質、全面性的大數據;其次,AI是強大的工具,而非取代專業的萬靈丹,鑑別式AI負責精準預測,生成式AI負責提效輔助,兩者均需專家監督與引導;第三,健全的資料治理是通往信任的唯一途徑,若缺乏治理,AI應用將成為高風險的空中樓閣,效率、正確、公平缺一不可。
國立臺北大學教授彭建文提醒,土地估價的最大瓶頸不在模型,而在缺乏足量且優質的土地成交案例,甚至形容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主張,必須強化源頭資料品質,並建立獨立驗證與申訴制度,才有助於制度落地。
政治大學助理教授江穎慧則指出,當模型技術已達一定水準後,關鍵挑戰在於如何設計法律框架、申訴管道與透明治理,否則「模型再精進也不會100分」。她引用紐西蘭與世界銀行的經驗,強調若AVM用於課稅等公共化目的,其過程與資料治理透明度比演算法精度更重要。
照片來源:政大不動產中心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