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強勢反彈,指數於上周創下歷史新高,是自2021年2月以來首次再次創下歷史新高。今年來截至9月26日,美元計價新興市場指數漲幅達26%,超越S&P 500的14%,主要受到南韓股市與拉丁美洲股市漲逾四成,以及陸港股表現優異貢獻。
富蘭克林坦伯頓ETF (EMEA)投資策略總監馬可仕.韋勒(Marcus Weyerer)表示,新興市場的獨特機會與風險,各自受不同政策、結構與週期因素驅動,想要一網打盡可用紀律嚴謹的多因子ETF策略,考量品質、價值基本面、動能與波動性等因素來選股,從經驗來看,以因子紀律建構為核心的方法,不僅能平滑波動、降低回檔,還能提升持續創造超額報酬的機率。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研究部資深副總羅尤美表示,目前投資人的資金多以熟悉的台股、美股為主,面對新興市場個別國家獨特的機會,美國掛牌的海外ETF有多種低費率被動式單一國家ETF可選擇,投資人可透過複委託就可以進行投資,然而對於無法細緻研究單一新興市場的投資人,可以選擇多因子策略選股的ETF幫你聚焦品質、價值、動能與低波動的市場,提升投組韌性,或者定期定額持續扣款新興市場/亞洲股票基金,偏好每月有現金流的投資者,則仍以新興市場股債平衡的基金為優先選擇。
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數據,僅8月就有450億美元流入新興市場債券與股票,創近一年新高。除了部分資金為分散美元資產,支撐了整體樂觀情緒之外,背後還有更多因素。
南韓在2025年迄今表現尤為突出。半導體景氣循環預期延長、去年戒嚴危機後恢復穩定,以及政府推動縮小「韓國折價」的改革,都是吸引投資人進場的原因。
中國A股也升至恆大危機以來新高,推動力還包括定向財政支持、科技革命,以及消費者信心逐步改善。
印度預計將持續展現強勁成長,受惠於內需消費與積極改革。雖然近期市場因美國關稅政策不確定而情緒低迷,但印度長期前景依然優異。
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指數投資組合主管Dina Ting表示,墨西哥股市的產業結構傾向於消費必需品與通訊服務等板塊,這些產業以穩定的現金流與穩定配息著稱,能在不確定時期提供一定的抗跌性,其估值相較歷史平均也具吸引力。
巴西股市則因「中國加一」戰略受益,成農產品替代供應樞紐,中資協議深化增長潛力,其作為大宗商品出口大國的戰略地位,尤其在農業與肉品出口方面將有利於經濟成長。
富蘭克林坦伯頓主張「分散配置」策略,讓投資人認識並善用各新興市場的差異,據此進行配置。過去幾年,亞洲(不含中國)及新興市場(不含中國)受到投資人高度關注,並非因對中國興趣減弱,而是中國規模龐大且特性獨特,需要更細緻與彈性的投資方式。
但並非所有投資人都有資源進行如此細緻的配置,傳統方式依然可行。在這些情況下,建議聚焦公司基本面。對這類投資人來說,考慮成分股品質與價值特性的規則型ETF策略,可能是具吸引力的選擇。
富蘭克林坦伯頓ETF (EMEA)投資策略總監馬可仕.韋勒(Marcus Weyerer)表示,對於相信新興市場復甦行情仍有空間的投資人,問題不僅是「要不要配置」,而是「如何配置」。
分散配置可凸顯中國、印度、南韓等市場的獨特機會與風險,各自受不同政策、結構與週期因素驅動。
在新興經濟體重新領跑的市場環境下,審慎的投組設計比單純「抓時機」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