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五五分幻影未歇 類科學園區恐掏空台灣

發表日期:2025 / 10 / 03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近日拋出「台美晶片產能五五分」構想,儘管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強調「沒有討論過,也不會答應」,但她同時證實台灣將在美國協助打造「類科學園區」。一邊拒絕「五五分」,一邊卻推動整組產業鏈赴美,民眾憂慮這是否換湯不換藥,台灣科技產業根基,會不會就在政府的「巧妙話術」中被一點一滴移走。

經濟部長龔明鑫解釋,輸出科學園區經驗「如同矽谷被複製」;然而矽谷的誕生,靠的是制度、人才、資本長期積累,並非單靠園區名號即可成功。台灣科學園區的榮景是數十年政策扶持與在地產業集群累積的成果,真能「打包移植」到美國?還是僅僅成為美國爭取產業的政治包裝?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的提醒一語中的,他認為美國固然是全球科技與軍事的老大哥,但台灣產業必須站在自身競爭力的立場來思考。「如果美國園區有競爭力,對台灣的經濟發展究竟是好還是壞?」童子賢的提醒道出了核心問題:一旦矽盾移植,美國固然強化,台灣卻可能失去最關鍵的籌碼。

民眾黨團更直言,這不是合作,而是「刨除台灣科技業的根,雙手奉給他國」。在國會質詢中,在野黨立委質疑鄭麗君對美國談判始終「空話連篇」,關稅實質進展寥寥無幾,卻接連送上產業資源。勞動部最新數據顯示,受關稅衝擊的無薪假人數已突破八千五百人,這些基層勞工才是政策代價的最直接承擔者。

不可否認,國際局勢的壓力真實存在,日本、韓國等各國面對美國要求,多採取「以拖待變」策略,鮮少像台灣這樣「主動協助對方成功」。若美國在台灣協助下完成自給自足的半導體生態系,台灣的地緣政治價值將大打折扣。數十年的努力,才養成半導體產業成為「護國神山」的卓然姿態,背負國人戰略保險的期待。一旦這張王牌被掏空,台灣能否換來真正的安全保障?目前看不到答案。

再者,美國本土早已失去相關製造能量。亞利桑那州台積電廠房因監管、工會、簽證限制而延宕,即是前車之鑑。更何況,美國還提高H-1B簽證費用,要求僱用更多美籍員工,這些條件對台灣業者而言,幾乎是逆水行舟。政府若未評估周全,恐怕將企業推向更艱難的經營環境。

台灣對外投資本應有嚴格審核機制:涉及國安、技術流失、外匯穩定與產業均衡。但如今在「民主供應鏈」的華麗辭藻下,卻似乎把審慎抉擇變成政治正確。正因如此,社會才有「掏空台灣」的強烈疑慮。

「類科學園區」絕非單純的產業合作,而是台灣國安、經濟、勞工與未來談判籌碼的總體考驗。政府若真要推動,至少要向國人清楚交代,台灣能獲得什麼具體利益?如何確保矽盾不被掏空?美國能否給予相應的安全與經濟保障?沒有這三項答案,再華麗的口號,都無法消弭民眾的焦慮。

台灣站在抉擇的十字路口,是要以產業根基去填補美國的戰略空缺?還是更審慎自持,守護這塊島嶼最後的籌碼?面對美國進逼,政府應對不易,但至少應更誠實面對國人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