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洪災誰的鍋?最新網路數據:六成聲量劍指「地方政府」

發表日期:2025 / 10 / 03

花蓮堰塞湖災情引發全台高度關注,不僅地方與中央投入救援,更有許多來自各地的民眾自發前往協助,被網友稱為「鏟子超人」。在全國上下忙救災的同時,民眾也一邊關注災情的責任歸屬,期望透過徹底檢討,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分析發現,關於中央與地方責任的主要討論中,近六成聲量聚焦於地方政府的應變與作為,要求官員承擔責任,並與中央有效溝通。

自事故發生以來,網路聲量一路攀升,官員的回應更成為輿論焦點。9月24日,花蓮立委傅崐萁拋出以「爆破方式解決堰塞湖」的建議,卻遭前內政部長、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鴻源直言「恐使情況更糟」,引來網友熱議與抨擊,批評爆破言論過於草率,當日聲量更飆升至18萬則。9月25日,隨著災情持續延燒,討論焦點轉向究責。外界質疑縣長徐榛蔚是否即時收到1,837戶撤離名單,內政部長劉世芳則強調名單早在21日便已提供,引發網友激辯「誰該負責」、「各方處理是否到位」,責任歸屬瞬間成為輿論核心。

9月26日,全台各地的「鏟子超人」紛紛湧入花蓮救災,社群一度掀起正面浪潮,網友盛讚「這就是台灣人」,當日聲量直衝223,779則。然而正面氛圍並未持續太久,29日便傳出「愛心便當遭縣府阻擋」的消息,引發民眾強烈不滿;雖然縣府火速澄清是因交通堵塞所致,卻未能平息眾怒。30日更爆出縣府計畫向外部業者訂購2萬份便當,激起網友怒批「免費煮的不要」,甚至諷刺「好心義煮變擋人財路」,再度推高負面聲浪。

針對洪災責任歸屬,進一步觀察網友的討論風向,發現熱門討論主題中,近六成(59.1%)聲量聚焦在地方政府(圖表藍色區塊)。其中有26.6%「認為花蓮縣長要負責」、13.9%「表示花蓮人要承擔自己的選擇」、10.6%「批評花蓮傅氏夫妻卸責」、8%「批評縣長第一時間人在國外」。這些聲音多半帶有批判與憤怒情緒,除針對縣府在此次災情的應變態度,也折射出社會對地方執政者長期累積的不滿。

另一方面,仍有四成(40.9%)聲音將矛頭指向中央政府(圖表綠色區塊)。其中21.6%「認為中央政府與民進黨要負責」、9.3%「提及陳菊說過治水中央佔八成責任」、5.6%「不滿中央稱潰堤為溢流」、4.6%「點名農業部負責」。這些討論多聚焦於堰塞湖防範措施,認為中央身為資源與政策掌控方,理應提前妥善因應。整體風向分析顯示,雖然地方政府承受的輿論壓力較大,但中央同樣未能脫身。
在網路熱詞觀察中,除了直接描述花蓮災情的關鍵字外,也浮現出「鏟子」、「超人」、「義煮」、「志工」等詞彙,凸顯全台民眾自發投入救災的熱烈討論,其中鏟子超人更成為象徵志工投入清淤的代表性標誌,不僅傳達對主動付出的肯定,也展現民間力量在災後扮演的重要角色;而「愛心」、「便當」、「希望」、「捐款」等詞,則呼應各地團體提供熱食與物資支援的行動,呈現出互助精神與災民之間的情感連結。

另一方面,「責任」、「重建」、「復原」、「清理」等熱詞,則映射出輿論對制度層面與政府角色的關注。網友一方面肯定民間救援行動,另一方面也不斷追問責任歸屬,以及政府在災後復原上的效率與作為。整體而言,本次熱詞分析呈現出兩大特徵:一是正面描繪全民自救與互助的力量,二是對官方責任與制度缺口的持續檢視。

總體而言,民眾不僅對災情高度共鳴,更將救災視為檢驗施政的放大鏡。本次網路輿情調查顯示,比起中央政府,花蓮縣作為地方政府承受更多輿論壓力,原因包括官員爭議、推諉言論及應變態度,導致社群出現大量批評與嘲諷。值得注意的是,民眾自發投入救災,雖帶來正面聲量,但同時也凸顯了縣府的不足,引發更多對花蓮縣政府的不信任。換言之,此次災情的輿情呈現雙重特徵,一方面是對政府責任缺失的檢討,另一方面是對全民救援行動的肯定;後續救援行動將如何收尾,以及政府如何檢討與回應,將成為全民持續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