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光復救災再度印證此非過譽。但這樣的人文美景應該被更加珍視並妥善運用。鏟子、鐵鍬與雙手築起的救災隊伍,在光復鄉遍地泥濘與漫天煙塵中,映照出人性最光亮的一面。隨著災區逐漸復原,卻傳來桃園一名挖土機老闆,前往援助卻感染敗血症,不幸於中秋節離世。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日前提醒防災如作戰,應先讓軍方等專業進入調控、分配,效率更好也才能保障民眾安全。志工情操無庸置疑,但人性的光輝,不該成為體制失靈的遮羞布。
桃園48歲挖土機老闆林鴻森,在災後第二天偕同親人,自費載著小山貓前往花蓮災區,連續奮戰八天。最終卻在汗水挾雜泥水的傷口惡化之下,不幸驟逝。無論鏟子超人、各方志工甚至未前往的民眾,聽聞此一噩耗,莫不痛心。總統賴清德表示心情沉重,讚譽他「以行動寫下大愛」。確實,林鴻森無私助人的情操令人敬佩。但我們也該追問,為何這份愛心,必須冒著生命風險?政府在制度上,能否給出更安全、更有秩序的支撐,而不是事後的哀悼?
李鴻源早在救災初期便提醒,「一般民眾沒有專業不要進去。」他建議政府,若中央還是歡迎志工進去的話,前進指揮所的長官就該讓志工去到該去的地方。李鴻源以其豐富經驗指出,大型災害發生時,最重要的是災民出來、專業的進去,其他人不要進去,也許你幫忙、也許你很好心,但是沒有專業的人進去,民眾可能暴露在危險當中,防災視同作戰,最熟悉的是部隊,應該部隊以及機具進去。
李鴻源的善意提醒,沒有澆熄志工熱情,中央也未領情。中央政府不但持續徵召志工,甚至連環境部都出來呼籲民眾自備工具前往災區清水溝。台灣各式超人熱情善良,但政府欣見民間豐沛力量的同時,是否應該更克盡職責,盡快建置完善的機制,提供民眾安全保護以及確保人力妥善配置。李鴻源日前的警示或許刺耳,卻是冷靜的現實提醒。志工固然可敬,但若政府沒有建立完善的分工與防護制度,愛心就可能成為無聲的冒險。
政府的問題不在於「需不需要」志工,而在於「如何運用」志工。當環境部長彭啓明部長徵求「清溝超人」時,網路上已有民眾直言,那不是應該調派專業機具嗎?網友驚訝,怎會讓志工徒手清理30公里的溝渠?社會熱血值得珍惜,但政府掌握錢權等關鍵資源,專業分工不能被忽視、被取代。
災區高溫濕氣是細菌的溫床,護理專家也提醒,皮膚浸軟、擦傷未處理,極易引發感染。志工連夜奔馳進入災區,對於一道裂痕傷口的忍耐不難理解。但政府宣導與提供及時處置,責無旁貸。台灣社會長期以人民補位為榮,民間自發的韌性,是台灣珍貴的資產。但政府如果一而再將民間力量視為理所當然的免費勞務,甚至連結政治操作,形塑政黨意識,不但失職而且是辜負人民的善良。
愛心無法取代治理。從災前預警、災害發生後的救災指揮,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政府制度化的秩序。志工應該在專業指揮下投入安全區域,政府該負責建立分級分工與防護標準,確保想幫忙的人不會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