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屢創新高,賴清德總統笑容滿面,形容這是台灣經濟繁榮的象徵。然而,在這片紅通通的股市光影下,卻是一張張蒼白的薪資條與減班休息通知單。根據勞動部統計,全台無薪假人數已達8505人,短短半年暴增四倍。「台股衝兩萬八」與「無薪假八千」的新聞並列,就像日前報導台灣人均GDP超越日韓,偏偏勞工薪資水準望塵莫及一樣,台灣經濟發展嚴重傾斜不言可喻,這不值得沾沾自喜,而是當政者不可忽視的挑戰。
這波勞動寒流來勢洶洶,主因在於美國對台祭出高達20%且疊加舊有關稅的「對等關稅」。條件遠比日韓等競爭對手嚴苛,對出口為主的傳統產業來說是沉重打擊。中部金屬機械、工具機、水五金等產業首當其衝,台中、彰化、南投三地就有逾四千名勞工被迫放無薪假,占全台近半。媒體報導,中部有工廠內停了不少外送的機車,老闆無奈坦誠,為了員工生計,只能讓員工去跑外送。foodpanda公布數據顯示,台中地區外送員中,有高達88%是兼職者,多半來自製造業。這恐怕已經不是勞動彈性,而是不得不的生存遊戲。
對照另一頭的金融市場,情景截然不同。AI熱潮與台積電股價的飆漲,推升台股連創新高,政壇與媒體紛紛高唱「亞洲四小龍第一」、「人均GDP超越日韓」。然而,數字背後是誰的繁榮?根據主計總處資料,台灣實質薪資連年倒退,平均年薪仍低於韓國近一半。換言之,GDP贏了,日本韓國輸了,但台灣勞工並沒有贏。
賴政府對這股「兩極化經濟」的反應顯得輕慢。賴總統自豪於台股榮景與GDP增長,卻不提產業轉型的斷層與勞工安全網的破洞。行政院長卓榮泰雖表示「密切關注無薪假情勢」,但政策執行會不會緩不濟急,有待觀察。當台灣傳產陷入訂單急凍、原物料漲價、出口受阻的困境時,政府似乎仍停留在「信心喊話」。
於此同時,台灣政府正推動高科技產業赴美設廠,甚至以「類科學園區」的概念外移。這固然有其不得不的戰略考量,但若資金與產能外流,傳產受關稅重創,本地產業空洞化將更加嚴重。屆時,不只低薪問題難解,「台灣製造」的根基也將鬆動。
榮景的價值不在指數,而在人民的溫度。股市熱經濟強當然是好事,但那必須是全民共享的成果,而非部分人的紙上富貴。當八千多名人被迫停止上班、當勞工不得不兼職跑外送才能餬口,政府若仍沉醉於經濟超日趕韓的幻象,那才是真正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