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之災,吞噬的不僅是家園,也沖刷出政治的冷漠與人性的失衡。天災降臨,救災理應急如星火、同舟共濟;但從中央與地方官員現場對槓,到政黨側翼的口水攻訐,這場救災行動卻變成政治角力的延長賽。當災民在泥濘中遍尋生活的碎片,政客卻忙著爭奪輿論的高地。
面臨災難,無論救災、重建,中央地方本該同心協力,分工不角力。台灣曾經面對無數災難,在大自然面前,政黨平日的劍拔弩張都暫時擱置,一心為民。這次光復受災,從第一時間官員勘災火爆相向,到中央、地方各設各的指揮站,揭開了邊救災邊對抗的政治荒謬劇。
就連花蓮縣府發放每戶五萬元慰問金,都被綠營側翼譏為作秀,還質疑當中有部分金額來自捐款,現金袋為何落上花蓮縣政府的名?連一個現金袋上的標示,都如此雞蛋裡頭挑骨頭,遑論其他。中央後來跟進補助每戶二十萬元,恰恰就是動用民間捐款。行政院明明有預備金及特別預算,過去總統多不會動用民間的愛心捐款,中央此舉不但影響捐款中立性,也讓綠營側翼的攻擊淪為笑柄?
花蓮縣政府依法緊急採購高壓水槍,貼上縣府標籤以資盤點,卻被綠營側翼嘲諷為「貼紙超人」。這樣的攻擊不是監督,而是侮辱。反觀中央官員劉世芳,面對「橋斷了卻傳出笑聲」的風波,選擇先喊告再解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對花蓮的謠言置若罔聞,卻對官員形象搶救如火。災區滿地廢墟,卻見政治防線築得比堤防還高。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為花蓮縣政府抱屈,一邊救災還要面對各式攻擊。他提醒「救災需要的是汗水,不是口水。」的確,真正的統合力量,不該被藍綠對立分割。在災難面前,人們應該更加謙卑。災民需要的不是誰的政績,而是誰願意彎腰、誰能即刻給予幫助。
花蓮災後重建之路漫長,政治硝煙味四起難以驅散。從花蓮縣立委傅崐萁的強硬批評到賴清德在災區與官兵「give me five」,政治表情成為媒體焦點,稀釋了災民真正的需求。當災區成為造謠與攻訐的溫床,社會的同理與信任恐將被掏空。
災難應是凝聚的契機,而非撕裂的時刻。中央領導,應以公正取代算計;地方自救,應以透明回應質疑。政治洪水同樣令人驚懼。唯有讓救災回歸專業、政治各退一步,遭洪水吞噬的家園,才能盡速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