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均GDP即將突破四萬美元大關,是值得驕傲的好事,但與此同時,眼見執政者拿著這些漂亮的數字夸夸其談,升斗小民卻有股難以言說的哀愁,因為經濟數字愈漂亮,民眾的失落感愈深。賴清德總統對於台灣經濟成長率重返亞洲四小龍第一,甚至傲視全球,說得口沫橫飛,但對於勞工薪資停滯、通膨高漲彷彿視若無睹。數據上的繁榮,掩蓋不了結構性的分配不均,當台灣高科技表現衝上雲霄,多數勞工的薪資還深陷泥淖。
台灣人均GDP在1992年首度突破一萬美元,到2011年的兩萬,再到2021年超過三萬,如今朝向四萬邁進,台灣經濟的曲線堪稱亮眼。然而,這條成長曲線的支撐點極為單薄。中經院副研究員戴志言指出,經濟成長動力集中於半導體與AI產業,但這些行業的就業人口比重偏低。根據主計總處最新資料,2023年台灣全體受僱員工總薪資中位數為52.5萬元,相當於平均每月約4萬3千多元,代表超過半數的勞工月薪不到4.3萬元。科技產業讓台灣經濟數字大放異彩,卻無法照亮多數人的生活。
民間消費的實質成長率從去年的12.76%,一路下滑至今年第一季的1.32%。台經院孫明德分析,內需疲軟是核心問題。大多數民眾並不在高科技或出口產業,而是在服務與傳統製造業;他們收入停滯、消費緊縮,連汽車關稅談判的不確定,都足以讓購車意願下降。這並非信心問題,而是現實問題。
然而,政治話語似乎活在另一個世界。賴清德總統日前到屏東福安宮參香時,得意洋洋表示,「台灣股市一片大好,經濟成長率亞洲四小龍第一名,也勝過日美歐陸。」令人驚愕的是,他還特地強調,「有些人說些沒志氣的話,不要聽,對台灣要有信心。」但問題在於,那些「沒志氣的話」,正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警訊。
當台股屢創新高,全台卻有398家企業、8505名勞工放無薪假;當護國神山業績亮眼,傳產與中小企業卻在美國關稅陰影下苦撐;當總統高喊「信心」,民眾卻在冷冽的消費信心指數中瑟瑟發抖。中央大學九月CCI指數顯示,除了「投資股票時機」上升外,其餘五項指標皆下降。
賴總統的信心喊話,會不會淪為逃避現實?亞銀最新報告,預測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率將驟降至2.3%。內需疲軟、美中貿易限制、AI投資熱潮降溫,三重夾擊下,台灣的成長引擎恐將失速。但賴總統要民眾別聽沒志氣的話,而更大的危險是,他自己也聽不見真話;來自基層的焦慮、廠商的疑慮、消費者的疲乏,這些不是唱衰台灣,而是提醒領導者,經濟不能只靠喊話。
GDP是總量,它無法反映基層薪資的停滯、青年就業的困頓。總統以信心掩飾結構性矛盾,不論「四萬美元的台灣」或其他數字,如果無法綜觀全局,就只是一場統計幻影。
真正的經濟榮景,不在股價,而在普羅大眾的生活感受。若領導者不願面對分配失衡、不願調整產業政策,再亮眼的GDP,也將淪為少數人的榮景與多數人的幻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