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外科學會芝加哥設台灣榮譽院士廳 表彰台灣醫療成就

發表日期:2025 / 10 / 13

國際外科學會(The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Surgeons, ICS)為表彰台灣人道醫療成就,在美國芝加哥該會所屬國際外科學博物館內,設立了「台灣榮譽院士廳(Taiwan Honorary Fellow’s Room) 」,並於當地10 月 7 日晚間舉行開幕典禮。國際外科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暨高雄醫學大學外科教授關皚麗、台灣國際外科理事長陳錦國等人聯袂飛美參加,與應邀出席的駐芝加哥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類延峰,共同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

圖說:台灣國際外科學會理事長陳錦國醫師(左起)、美國新陳代謝科專家Prof. AnneTsai、台灣駐芝加哥辦事處處長類延峰及高醫神經外科教授關皚麗,共同見證台灣榮譽院士廳的成立。圖片來源/關皚麗醫師提供

剛返台的關皚麗醫師表示,開幕典禮由國際外科學會博物館執行主任唐哈姆(Max Downham)持,國際外科學會博物館董事長雷蒙德·迪特爾(Dr. Raymond Dieter)及國際外科學會理事長巴拉圭籍醫師Dr. Guido Parquet等人都到場祝賀,他們對7位台灣榮譽院士的醫學成都給予高度的肯定,並對台灣在國際人道醫療上的貢獻更是讚譽有加。

圖說:國際外科學會理事長巴拉圭籍Dr. Guido Parquet(左),讚揚台灣外科對國際醫療的貢獻。右為幕後功臣高醫外科教授關皚麗 。圖片來源/關皚麗醫師

7位台灣榮譽院士是經台灣國際外科學會推薦,經國際外科醫學會審核通過,都是台灣相關領域的頂尖人物,包括臺灣及亞洲肝臟移植的開拓者陳肇隆醫師、中央研究院院士魏福全醫師、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醫師、高雄醫學大學外科教授關皚麗醫師、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詹德富醫師、外交官吳榮全及周麟大使等人。

關皚麗回憶起13年前,首次以台灣 ICS 總會長身份來到芝加哥總部,看到日本設有專屬展區時,便立下決心要為台灣爭取一席之地。她特別感謝杜元坤教授慷慨贊助六年的場地租金、高雄市關心人道援助學會理事黃良華以及台灣 ICS 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讓專室能順利落成,將為台灣與全球醫學界搭建更堅實的交流橋樑,傳遞愛與希望。

關皚麗驕傲地指出,儘管台灣外科學會員人數僅約140人,但各個都有濟世為懷的胸襟,而這7位榮譽院士是其中的典範,他們的成就橫跨多個尖端領域,包括開創神經轉移再生手術,以恢復癱瘓病患的行動力、吸引全球病患前來求醫的國際知名手部外科手術;以及在肝臟移植與腫瘤栓塞術上的創新,拯救了無數生命。他們不計個人花費,志願走訪世界探訪病患,並持續提供服務,體現了醫者的大愛精神,也讓台灣良善的力量與堅實的醫學實力被世界看到。

ICS成立於 1935 年,由匈牙利裔外科醫生 Max Thorek 博士在瑞士日內瓦創立,其宗旨是促進全世界外科醫生以超越國家、種族與信仰的界限,共同追求卓越,並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聯誼與合作。目前學會總部設於芝加哥,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聯合國等國際機構密切往來。

而 ICS 旗下部門的國際外科學博物館,成立於 1954 年,內部像法國凡爾賽宮的裝飾華麗。擁有超過一萬平方英尺的公共展覽空間,是北美地區唯一致力於外科藝術與科學的博物館。館藏包括七千多件醫療文物、六百多件藝術品和五千多卷珍稀醫學文獻,館內著名的「不朽名人堂」和「壁畫大廳」,向每年約三萬多名訪客展示著從傳統至現代的東西方醫療發展、突破與里程碑。台灣榮譽院士廳則以影片、映像及海報等展示七位院士在該領域的付出與成就,以及台灣在國際人道關懷上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