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農民種子老師」培訓成果亮眼 激發城市食農新力

發表日期:2025 / 10 / 13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推動的「農民種子老師培訓坊」成果豐碩,透過「基礎培力+設計實作」雙階段課程,串聯農業與教育兩大領域,讓在地農民與教師攜手開創高雄獨有的食農教育新模式。農業局長姚志旺表示,結合農業專長與教育專業,讓孩子從土地學起,認識物產、理解飲食文化,體驗「吃在地、學在地」的生活教育,這正是高雄食農教育的核心價值。

↑圖說:勤業眾信「科技與轉型」團隊介紹事務所四大專業服務,帶領青年學員看見從數字背後到策略顧問的全方位職能。(圖片來源: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首階段的基礎培力課程於9月開課,吸引50位農漁生產者、農漁會與學校教師共同參與。課程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核心,透過實際案例與文化連結,培養學員設計在地化食農課程的能力。

第二階段的設計實作課程於10月登場,學員們走訪大寮拷潭地區,深入了解高雄早期濕地的重要作物「菱角」。文化環境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思慈現場導覽解說地名源由,並帶領體驗以菱角殼汁液染布的永續創作,展現農業副產物再利用的潛能。現場更上演教育與農業的跨域合作:來自燕巢國中的生物老師張淑娥,現場以專業解說菱角授粉結構,並以顯微鏡展示花部與葉柄氣囊構造,讓學員大開眼界。

↑圖說:學員專注聆聽勤業眾信團隊分享實務經驗,在互動交流中了解會計服務業的專業職能與產業趨勢。(圖片來源: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午餐時間則以日品有機米、仁允牧場產銷履歷豬肉及在地菱角入菜,呈現道地大寮風味。下午的教學設計實作中,學員盤點自身場域資源,規劃如何結合產業與教育。青農霍柏任分享燕巢泥火山地形造就芭樂風味的秘訣,並計畫將食農課程融入在地遊程;此構想也促成他與燕巢國中的合作,開啟青農與校園共學的新契機。

燕巢國中陳鈺萍主任指出,青農的加入補足校訂課程的實作面向,讓學生不僅學理,更能親身體驗產業現場,「看到作物生長的過程,就是最生動的學習」。

農業局表示,經過兩階段培訓後,學員將參與入校媒合,成為學校的「食農神隊友」,協助開發在地課程、引導孩子理解食物來源與永續農業。高雄市正透過這批農民種子老師,把「從田間到課室」的教育願景一步步落實,讓城市的下一代從土地出發,培養對食物與環境的尊重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