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設置光電板引發關注,事實上,國外已有相關經驗,台灣是否比照,理應是可討論的能源政策,但我們卻看到,議題發酵後當朝能推就推,當家的推給前朝、中央推給地方。從蘇一峰醫師質疑台南烏山頭水庫的光電板清洗是否使用清潔藥劑,到立委陳亭妃在國會要求公開監測資料,再到謝龍介喊話追究到底,事件本應依科學驗證凝聚共識,卻演變成質疑者被告、被圍剿的荒謬劇。
在這場光電風波中,最令人玩味的不是「到底有沒有用藥水」,而是政府展現出一套熟練的SOP,第一先否認質疑;第二步提告警戒;再來就是把責任推給前朝或地方。業者火速提告,強調從未使用清潔劑,但社會仍質疑為何不直接提出檢測是否有清潔劑的相關報告。諷刺的是,科學證據仍待釐清,法律程序已經啟動。
攸關民眾飲水安全,提出質疑的不只在野陣營。民進黨立委陳亭妃在立法院提出「未經地方同意不應核准水庫光電」的建議,竟遭綠營支持者灌爆留言區,指責她「配合藍白」、「幫倒忙」。可見,在某些人眼中,忠誠度高於邏輯,立場比全民福祉重要。黨內立委不能問,朝野如何對話,遑論與社會溝通?
水庫裡有光電板飄呀飄是事實,行政部門卻展現了另一種高超魔法,能推則推,能切割則切割。 經濟部與農業部面對立委質詢表示:「未來只要地方不同意,中央就不會核准。」這番話聽來民主,其實更像卸責。若中央從未推動,那麼現有的光電板是誰點頭設置?若政策無虞,為何一句「地方不同意」就能喊停?有功全是自己的,責任卻是要別人扛,這不是治理,這叫表演。
台灣的公共政策,正陷入一種詭異循環,提案倉促,審查簡化,連質疑都不行。 有人發問,不是被嘲笑,就是被標籤,或者被提告。最後,沉默窒息的不是反對者,而是理性討論的空間。新的政策民眾未必全然了解,新的模式可能需要摸索,但執政者應該公開透明政策制定的過程,並且有根據的與社會溝通說服。真正令人害怕的是,政府連被問一句「你確定嗎?」都不願回答。
事實上,水庫光電板經社會質疑與民代詢問後,從行政院長到相關部會都忙不迭地改口會尊重地方、未來處理水質若能力未及,政府就不開發。雖未完全釋疑也算從善如流。怕問的人,不是有鬼,就是沒準備好。台灣值得一個可以提問而不用先找律師的公共討論環境,而不是一個「沉默最快、忠誠最佳」的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