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

【鄧哲偉專欄】鄭麗文新局:從見習主席到兩岸破冰契機

發表日期:2025 / 10 / 20

文/鄧哲偉 臺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中國國民黨於近日完成黨主席改選,前立委鄭麗文脫穎而出,成為黨史上少數具明確兩岸論述的新任主席。她在當選後的第一時間,即收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賀電,習強調「要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推進國家統一」。這封賀電的政治意涵,顯示北京方面對兩岸未來互動,釋出某種程度的期待與善意,也讓國民黨在當前兩岸僵局中,重新獲得可扮演的角色。

鄭麗文在接受廣播節目《千秋萬事》專訪時,對於是否赴中與習近平見面坦言「當然會」,並直言「怕就不要出來混了」。這句話引發輿論兩極,但若撇除情緒,背後折射的是她對兩岸對話的務實態度。當民進黨政府將「赴中」與「通敵」幾乎劃上等號,鄭麗文選擇正面回應、不懼貼標,確實展現出不同於傳統政治人物的直接與自信。

從政治現實觀之,兩岸關係近年陷入低谷,經貿往來受阻、觀光停滯、台商投資信心下滑。若要恢復實質交流,除了官方層級的僵持,民間與政黨間的互動就顯得格外重要。鄭麗文若能以「黨際交流」為名,開啟對話,將有助於為兩岸關係降溫,也能讓國民黨重新找回「溝通橋樑」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鄭麗文並未急於將訪中行程政治化。她強調,「若能化解矛盾、推動共榮,什麼工作都願意做,但代表性才是重點」,並指出國民黨需先重新凝聚多數民意,才能以更高層次代表台灣社會與對岸接觸。這段話顯示出她對政治節奏的掌握,也暗示未來藍營的戰略核心不在「誰見誰」,而在「如何重新取得社會信任」。

事實上,國民黨若要重新獲得台灣主流民意支持,必須擺脫過往的「兩岸框架」爭論,以更清晰的語言說明「和平」的價值與「對話」的必要。當前國際局勢變化劇烈,美中角力不斷升高,若台灣一味選邊,反而讓自身陷入風險。理性交流並非向誰低頭,而是確保人民不被戰火波及、經濟能穩定發展的基本策略。

習近平在賀電中提到「攜手開創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這段話雖有政治修辭,但其中「共同家園」的概念,或許提供兩岸政治人物重新定義對話基礎的契機。若鄭麗文能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交流架構與民意授權機制,使對話過程更加透明、民主,那麼她所帶出的將不只是政治象徵,而是一條可操作的和平路徑。

在台灣內部政治氛圍高度對立的此刻,鄭麗文的每一句話都勢必被放大檢視。然而,她若能在堅守中華民國立場的同時,以更開放的胸襟面對北京,不失為兩岸僵局中的一股潤滑力量。未來她是否能將「務實論述」轉化為具體行動,仍有待觀察,但至少,這場黨主席選舉為國民黨提供了一次重新定位的機會,也讓社會看到不同於激化對抗的另一種可能。

和平從來不是懦弱,而是智慧的體現。若鄭麗文能讓國民黨回歸理性、溝通與責任的政治風格,則無論是否赴中、是否見習,都將成為台灣民主成熟的另一章起點。

%E9%84%A7%E5%93%B2%E5%81%89 3 1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原始新聞來源 【鄧哲偉專欄】鄭麗文新局:從見習主席到兩岸破冰契機 臺灣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