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千億產業 養出千瘡百孔的制度黑洞

發表日期:2025 / 10 / 21

台灣太陽光電廠商逾五百家,光是2023年產值就超過2000億元。看似蓬勃發展,實則千瘡百孔。監察院公布《太陽光電申設相關疑義》調查報告,直指能源轉型是台灣重要政策,卻面臨綠電延宕、不法勢力干擾、申設審查標準不一等七 大問題。國土規劃錯位與投機炒作橫行,除了影響投資信心更牽動環境永續命題。綠友友左手攏絡政治人物,右手攫取國家資源,貪腐及治安負面新聞不斷。民進黨政府堅持廢核、呷快弄破碗,台灣卻可能因此付出昂貴的代價。

綠能本是為了永續,但台灣發展至今,綠能彷彿成了特定集團的提款機。民眾黨立委陳昭姿質疑,綠友友的雲豹能源,自2018年起捐出445萬元給22位民進黨政治人物,根本是「左手餵養政治人物,右手攫取光電利益」。若只是企業支持政策理念,尚可辯護;但當光電板亂象在丹娜絲颱風後一覽無遺,碎裂的面板曝曬三個月,環境部卻掛保證九成九清運完畢。民眾不解政府為何要為業者護航?還是行政怠惰,不得不然?

光電板設置不堪一擊只是冰山一角。許多光電案場開發採以小博大模式,業者先行申設、取得電業執照,再高價轉賣外資基金。一塊農地、一片滯洪池,就能化為金融商品,在投資者手中多次流轉。當風災摧毀板件、玻璃碎入水源、塑膠膜飛入田野,誰該負責?環境部長表示,希望未來成為循環商品,但廢棄處理成本,由誰買單?

此外,漁電共生也被調查發現多為假共生。立委林思銘指出,有魚塭裝上光電板後,實際產量不到原本的五分之一。甚至有業者將光電板鋪滿魚塭,只留象徵性小水池養幾隻魚,用來應付查核。漁民不諱言:「原本養魚,現在養太陽。」

監察院報告指出,光電需要廣大的土地,與農爭地之議不斷。土地利用規劃攸關台灣糧食安全問題,加上農業人口老化、農村勞動力不足與農地閒置等,行政院應妥善盤點規劃,兼顧糧食安全與能源轉型等。

台灣綠能發展不但亂象頻生,進度也不如預期。行政院計畫2025年達成再生能源占比20%及光電發電量20GW目標,截至2024年底,太陽光電實際設置量只達14.28GW。偏偏民進黨政府罔顧現實,在意識形態作祟下,讓國際間廣泛依賴的核電硬生生退出台灣市場。綠能發展矇著眼睛向前衝,弊端不生才奇怪。

監察院報告指出,從申設審查標準不一到法務部查緝非法不力,以及回饋制度不透明等等,行政院必須全面檢討並做好整合。台灣需要綠電,但更需要乾淨的治理。從颱風過境的揭露到監察院調查後示警,綠能政策再不整頓,賠上的不只是政府公信力,還有台灣環境的永續。